《河南科技报》,
精准扶贫探新路
本报讯
新县位于我省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多丘陵山地,是典型的深山区。由于种植油菜、小麦等农作物效益较低,当地人大多外出务工,山田撂荒严重。为此,新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将扶贫项目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县生态环境优势,让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省农科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在陡山河乡建立优质高效种植示范园区,为的就是要在当地形成优质梨产业。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王东升研究员介绍,新县的地理和气候状况比较适合梨、桃、板栗等果树种植。当地种植梨树的果农比较少,虽说经济效益较好,但缺少技术支持,种植零散、不成规模。据了解,此次观摩的新县喜旺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梨示范基地面积80亩,园区规划、品种选择、栽植及栽后技术指导由省农科院园艺所全程负责。
在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的指导下,当地果农掌握了像梨树整形修剪、黑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等十几项新技术。通过推广种植圆黄、中梨1号、秋月等梨新优品种,当地种植梨树200亩,极大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渠道。果农曾鹏高兴地说:“昔日荒草丛生的山头,如今变成了十里飘香的梨园,这一切都离不开农科院专家的帮扶。”
王东升说,河北的梨收购价在每公斤3.2元,新县有这么好的环境优势,种出来的梨品质丝毫不比河北的差。3年后每亩梨树产量将达到
在山里大面积种植果树,最怕的就是没有便捷的交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建设下,如今的白沙关村已经实现路路通。此举不但彻底打消了种植户的疑虑,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种植热情。陡山河乡第一书记任克军说:“精准扶贫就是把产业发展与当地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让贫困户全部动起来。现在的白沙关村是新县唯一一个全村水泥路修到家、户户通自来水的村子。有了这些硬件支持,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还要将三者有机结合,真正让老百姓找到致富路,摘下贫穷的帽子。(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