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1月22日:A1版,头版
花开无言 大地为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省科协副主席张新友获得何梁何利奖幕后的科研创新
编者按 2018年11月,本报报道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省科协副主席张新友获得何梁何利奖的消息后,本报官网及微信、微博平台收到不少网友的留言,对其所代表的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点赞。年末岁首,本报记者专访了被网友誉为“花生院士”的张新友院长,回顾其钟情于花生科研孜孜以求的创新之旅。
1984年,21岁的张新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农科院花生课题组,从事花生育种工作。从此,他开始在“花生王国”寻寻觅觅,以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关,探索花生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密码——
众里寻她千百度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来自豫东平原的张新友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选育理想的花生品种,让花生熟得早、结实多、抗性强、品质好,为农民创造更大的效益。
198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著名花生育种家、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刘恩生研究员的研究生,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他只身前往位于印度的世界著名花生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花生远缘杂交技术研究。在国外期间,他克服各种困难,不但掌握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要点,还利用当地特殊的条件鉴定出一批有利用价值的野生种资源,为深入开展远缘杂交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经过对生产上花生品种的大量调查论证和研究分析,他发现当时我国尤其是黄淮地区,大果花生品种普遍育期偏长,只能进行一年一熟春播种植,存在与小麦等粮食作物争地问题;小果花生品种存在着抗性弱、品质差、产量低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将培育早熟高产多抗优质花生作为育种目标开始了攻关。
如今高楼林立的省农科院后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一片试验田。由于当时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花生从种到收大部分靠手工劳作。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多少个农忙季节,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一起锹翻手刨,节假日基本没有休息过,而且晚上加班经常到深夜。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与试验中去,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每年要筛选几万个单株。除了亲自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工作,作为课题组组长,他还带领着课题组确定科研方向,申报科研项目,研究杂交组合的选配方案,实施田间试验与南繁计划。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但在张新友眼里,一年四季,只有他钟情的花生。在张新友带领下,经过多年艰苦攻关,省农科院花生育种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育成了一批适应生产需要的早熟高产优质品种。花生育种科技的进步和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有力推动了河南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河南花生种植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500多万亩,迅速上升到90年代中期的1100万亩,2000年以后,更是以1500万亩花生种植面积跃升至全国首位,2018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200万亩;花生单产也从上世经80年代中期的每亩12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每亩300公斤。
花生是自花传粉作物,其花朵不娇不媚,无香无味,既不招蜂引蝶,也不随风传粉,一生默默无闻,不到收获时期,看不到累累硕果和傲人的业绩——
衣带渐宽终不悔
通过多年努力,张新友和他的团队首先攻克了花生晚熟与高产性状之间的矛盾,在稳定提高品种产量的前提下将其生育期缩短至100~125天,比上世纪90年代之前推广的品种早熟15~25天,满足了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要求,有效缓解了小麦、花生争地的矛盾,使花生从传统的沙旱薄地走向平坦肥沃的小麦良田,推动我省花生面积迅速上升,单产大幅度地提高。
在解决花生晚熟问题后,针对我国食用植物油短缺的现状,张新友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高油花生育种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培育出含油量超过55%的花生品种13个,含油量比一般推广品种高3%~5%,每亩产油量比普通品种增加15公斤左右,他所带领的团队也成为全国培育高油品种最多的花生育种团队。其中,豫花15号(含油量56.25%)推广3500万亩以上,累计增加产油量50万吨以上,不仅显著提升了花生的综合效益,而且有效缓解了我国食用植物油供需矛盾。
为了解决花生栽培种优异资源缺乏造成我国花生遗传资源狭窄、抗性、品质差等问题,他带领课题组系统开展了花生野生种质发掘利用与远缘杂交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攻关,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有效克服了栽培种与野生花生之间存在的杂交不亲和障碍,成功将野生花生的优异基因导入栽培种花生,创制了一批具有野生种亲缘、性状优异的新材料,被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利用,有效弥补了花生栽培种中优异资源的不足,并育成了世界上推广面积最大的花生种间杂交品种——远杂9102(推广种植面积4000万亩),实现了育种技术的重要突破,达到该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针对我国花生消费中直接食用和食品加工比例明显上升的需求变化,他又对育种目标进行了新的调整,把改善品质、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作为研究重点,目前已经培育出达到橄榄油品质、具有保健功能的高油酸花生品种4个,加工企业对高油酸花生以每公斤加价1.0~1.6元的价格争相收购,农民每亩增收达300元。
在张新友和他的团队努力攻关下,省农科院育成的花生品种实现了高产、早熟、抗病、优质的同步提高,先后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花生品种45个,不少品种成为全国不同时期的主导品种。同时,他带领团队在育种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花生产量性状及脂肪、蛋白质、脂肪酸组分等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丰富了花生育种理论;发掘了一批产量、品质、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QTLs;建立了简便、高效的花生高油酸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育种实践,为花生性状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为育种家,张新友深知,良种作为最具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只有牢牢地掌握在农民的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他非常重视新品种的推广和转化,经常带领课题组深入农村,通过创办示范基地和开展技术培训,将新品种和新技术转化为农民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的致富技能。张新友和他的团队育成的花生品种累计推广1.2多亿亩,增产花生230多万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多亿元,为我国花生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农村培育的高产示范田,曾经创下每亩735.6公斤的高产纪录。
张新友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植物新品种权8项。
张新友除了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还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为了弥补科研时间的不足,他几乎把周末和节假日都用在科研上,加班加点是常态。多少个黎明和傍晚,他或沉浸在科学实验中,或俯身在花生旁,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此时他的眼里只有那“花”那“果”。省农科院的实验室,原阳的试验基地,海南的南繁基地,还有我省的主要花生产区,都是他进行试验示范的场地,一年四季无论寒暑,他都有可能出现在一株株心仪的花生身旁。正是这种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工作状态,使他不仅较好地完成了管理与科研工作任务,同时也带领研究团队创造了较为突出的科研业绩。
中国小麦看河南,说的是河南小麦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样可以说,中国花生看河南,因为河南生产了占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花生。张新友不仅在培育优良品种上呕心沥血,而且在培养青年才俊上同样不遗余力——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张新友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成果转化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原学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首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首席科学家,张新友非常重视培养人才和团结协作,带出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花生育种优秀科研团队,其中8人次被授予国家及省级专家称号,团队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和河南省授予“创新型科技团队”称号、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7年被授予“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牌”,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长期以来,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新友始终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正派、勤奋、严谨、创新、律己、协作的精神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逐步形成了讲团结、比贡献、重协作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团队氛围。他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鼓励年轻人踊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年轻人克服浮躁心态,立足岗位拼搏成才,一批在中原乃至全国闻名的中青年专家已成为省农科院的中坚力量。
花开无言,大地为证。著名作家许地山在《落花生》中说,“人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张新友和花生打交道几十年,身上也处处烙上了花生的印记。
在张新友心中,花生开花之时,虽然没有牡丹艳丽多姿,没有兰花芳香醉人,却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在熟知张新友的人们心中,他就像花生一样,具有低调坚忍的人格魅力,外表朴实无华,落地生根结果,酿就万家醇香。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