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农民日报》:信阳:种下紫云英肥地又增收

《农民日报》,420日:第07版,肥料 土壤

 

信阳:种下紫云英肥地又增收

 

 本报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410日,记者来到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上千亩紫云英花正开放。以前冬季都是把部分土地撂荒,每年只种一季水稻,后来在绿肥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开始种紫云英等绿肥,才发现种植紫云英不仅省事,而且对接下来种的水稻能起到增产增效的效果。看着一望无际的紫云英花,朱湾村的种粮大户陈权贵兴奋地说。

陈权贵从种植紫云英中尝到了甜头。他流转种植的4600亩土地,如今每年种绿肥1800多亩,实现所有土地3年轮一遍,往复循环。每年用紫云英、苕子等绿肥做底肥,化肥施用量少了,地也肥了,每亩还能多收100斤左右的稻米,而且米质口感更好,价钱更高。陈权贵介绍,去年的稻谷被大米加工厂订单收购,每斤高出市场价2毛,仅此一项他就多收入70万元。

紫云英具有共生固氮能力,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通过根部的根瘤转化成自身的氮营养,翻压后可以直接供给土壤养分,供后茬作物吸收利用。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介绍,每亩紫云英可产鲜草20003000公斤,平均可为土壤提供6公斤纯氮,相当于12公斤左右的尿素,种植水稻时,每亩就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20%40%

 据了解,紫云英还田可持续改善土壤团聚体、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等物理特性,提高了土壤整体稳定性,增强稻田土壤可溶性和有机质稳定性,改善有机质组分和活性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和利用效率。紫云英种植不需要专门整地,采用水稻秸秆灭茬播种技术,解决了水稻机收紫云英播种难的问题。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刘春增介绍,在紫云英盛花期时与水稻稻秸混合翻压还田,可以将混合有机物料的碳氮比平衡至3035∶1,能够更好地协调分解速度和氮素供应,同时解决了水稻秸秆的还田难题。

2008年,为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河南省农科院和信阳市农科院承担了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经过近10年的研究,先后选育了信紫一号等高产新品种,创建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紫云英种植模式,集成了紫云英优质高产和轻简化利用技术,20122014年间,财政每年支持1500万元发展紫云英,到2017年,紫云英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至120万亩左右。

信阳市绿肥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这也有效解决了冬季土地撂荒的难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吕玉虎介绍,信阳市利用绿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优势,通过大力推广绿肥水稻一体化种植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绿色稻米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