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民引入市场的重要途径
甘肃省农业厅郑复智 梁仲科 袁永民
---甘肃省张掖市发展订单农业的调查
最近,我们分别到张掖市的甘州区、高台和临泽两县,对张掖市发展“订单”农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主要采取深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现场参观,分头召开涉及订单农业各方面人员座谈会等形式,在全面了解全区订单农业发展情况的同时,比较广泛地听取了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行政、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和意见。通过调查,我们对全市订单农业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
一、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张掖市“订单”农业是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目前订单农业已成为该市联结市场和农户,衔接产销关系的主要形式和载体。
(一)规模较大。去年,全市各类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18万多份,合同种植面积131.3万亩,占到同类作物种植面积的47%。其中合同订购量最大的甘州区,订单面积62.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
(二)品种多样,这个市订单农业发展初期,主要局限于对外制种和瓜类、花卉等种子产品。近几年拓展到加工型优质小麦、玉米、洋芋、豆类、菜瓜、中药材、大麦和啤酒花、牧草等多产业和优势产品。订单农业的区域范围也由过去的城郊向县、乡、村的各个角落延伸,订单农业从狭小的范围逐步走向广阔的天地。
(三)形式灵活。其主要形式有四类:一是龙头企业+农户,即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植购销合同。这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农户与加工运销企业直接见面,没有中间环节,供求双方联系紧密,农民能得到利益可以直接得到。这也是各县广泛采取的一种形式;二是龙头企业+村社+农户,即企业与主产区或产品基地的村社、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再由村社、种植大户向农户分配种植任务或签订单。其主要特点是,企业直面的是村、社或种植大户,其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落实产品质量措施和收购起来便于操作省事;三是农村专业协会+农户。这种在产销中起中介作用的民间组织,体现出了农民自我服务、运作灵活的特点。四是批发市场+农户。即农产品市场的批发商与农户或村社签订购销合同。这种形式在各县、区的批发市场上都有一些,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二、订单农业的作用比较显著
订单农业实际上是契约农业。它作为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对接的形式,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其链条和催生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一)有利于解决群众卖难的问题,拓宽市场空间。实行订单农业这种形式,使农民能够明确该种什么,什么时候种,种多少,种什么质量的,从而减少了生产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千家万户按照合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锻炼了群众的市场意识和本领,把更多的农民引入市场,使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同时,农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一般农民合同种植一亩作物,收入在千元左右。有一些龙头企业实行合同保护价收购鲜菜。规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每斤蔬菜收购价不少于0.1元,一般保证农户亩均收入千元以上。
(二)有利于农业新的经营机制的形成,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市发展订单农业一般都是以龙头企业幅射带动,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围绕龙头企业对品种的需求,建设生产原料基地。这样就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集中到区域支柱产业和生产基地上来,形成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同时,订单种植对企业、农户双方都有利。企业可以通过合同预约,使自己有了比较可靠的加工原料来源;农户通过合同种植,减少了产品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这种产销双方互相依存、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虽然按照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利益机制去衡量,还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但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工作基础和光明的前途。
(三)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张掖各类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是外向型经营企业,许多产品出口于国际或者省外市场,对方对产品质量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一般都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这就促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想办法,从客观上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广机制创新。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外向型企业,或者有自己的专业农技人员队伍,或者同农业技术单位联手,请农技人员搞技术服务。对农户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提供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从而使农产品质量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企业把质量同自己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把技术推广同自身利益直接结合起来,使质量成为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为,为农技推广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路子,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订单农业的问题不少,亟待规范
订单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在发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哪样的缺陷和不足。张掖市也不例外,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引导、支持,对此加以规范和提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合同不够规范。企业作为合同甲方,在签订种植购销合同时,往往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与农户不是处在利益对等的关系上,农户一般处于从属地位,一些应有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并且企业各制各的“订单”,没有统一的规格和要求,“订单”格式多样,合同文本不规范。
二是违约问题比较突出。合同双方都存在着合同意识、以法经营意识不强、信誉度不高的现象,违约问题时有发生。许多企业由于流动资金不足,收购农产品时打白条,年终或更长时间才给群众兑现。有少数企业用化肥等农用物资顶帐,群众得到的现金收入不多;也有少数企业压级压价收购,直接损伤群众利益。从生产者一方来看,有的农户不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影响合同的履行。
三是盲目签订合同的现象程度不同的有所表现。如制种是张掖市的优势支柱产业。由于去年以玉米为主的各类种子紧缺,价钱高,效益好,今年一些省内外种子企业都争相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扩大种植面积。全市今年玉米制种达到45.9万亩,比去年的15.8万亩增加了近3倍,很可能出现种子严重积压,价格下跌的情况。这将会给张掖市制种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会给种子企业和制种农户双方履行合同造成困难。
四是个别地方过多的用行政手段干预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本来是一种市场行为,但个别地方在搞订单农业时不按市场规律办事,采取级级下指标、压任务的办法,落实合同种植面积,计划经济这一无形的手自觉不自觉的在其间发挥着作用。结果造成一些鲜产品在集中成熟季节,由于企业收购加工能力有限,生产农户不能及时交售,最终受损失的还是群众。
五是龙头企业负担过重。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建厂办企业,需要较多的投资,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在筹措资金上;其次,企业自己进行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组织技术推广,也需要花费较大的力量;第三,一些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他们得想方设法及早兑现群众的收购资金。这些在较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开拓市场和加强内部管理的精力。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规合同行为。首先,结合今年农产品收购和合同兑现,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大张旗鼓的在生产者、经营者和行政管理人员中开展一次宣传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在农村坚持开展依法经营,依法治农教育活动,增强各方面的合同意识、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其次,按照“义务合理,权责利对等,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原则,统一合同格式,规范合同文本;第三,要切实加强对履行合同的监督管理,以法协调、解决各种合同纠分,逐步形成合同监管仲裁机制,引导订单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是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调查中,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龙头企业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搞活一方经济,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等方面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在进一步规范他们经营活动的同时,在政策环境、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减轻企业自身的负担,让他们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使一些企业从资金困难的“瓶颈”中解脱出来,把事业做大做强,提高带动农业和农户的能力。
三是积极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要通过规范和严格履行合同,平衡生产经营双方利益关系,并在风险补偿上有新的探索。可试行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等,尽可能降低自然和市场给合同双方带来的风险。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采取把农民的土地作为股金入股的办法,与企业组成股份公司,把农民的土地变成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形成统一的利益体。要根据企业的加工、运销能力,通过科学有序的生产安排,新品种推广和先进技术控制,解决产品成熟、上市集中的问题,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是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张掖市的一些龙头企业在与农户合同种植生产中,按照优质高效的要求,实行企业与科技联姻,已见农技推广新机制的端倪。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因势利导,动员支持更多的农技部门,农技人员与企业结合,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开展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兴农再上新台阶。使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成为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把他们的作用进一步充分发挥出来。
信息来源:本站 (200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