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杂交水稻育种新突破
  由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12月10日完成的一项《科技查新报告》通过国际联机检索结果表明,由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专家、福建省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所长刘文炳研究员主持的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研究和选育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新突破。      目前,人们将普通栽培稻中颖壳、叶片无毛的类型,泛称为光身稻。普通栽培稻中的光身稻属粳亚种内的一类生态群,是籼粳分化不彻底的热带粳稻。美国的水稻品种为适应机械化的需要,也是光壳无毛的(称它光身稻),因其米质较好,还具有高光效等特性,在我国的常规品种选育中已得到成功利用。利用光身稻搭桥,可以拉近籼稻和粳稻的遗传距离,有望育成米质优、产量高的光身杂交稻组合。     刘文炳研究员主持的这项光身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以遗传改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美国光身稻茎秆粗壮、长粒形、无垩白、充实度饱满、抗光氧化、光合效率较高等特性,与籼爪交和籼稻杂交,经过十余年艰苦攻关,育成育性稳定、米质特优的"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光香B、光香R),并以此创造崭新的种质资源,选育出既具有光身稻特性,又具有中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配合力以及国际水稻所品种的株叶型的"三合一"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组合。     这份《科技查新报告》显示,“国内有关光身优质稻恢复系、不育系的选育及其应用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但委托查新项目通过培育具有光身稻特性的野败型‘三系’光身香型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光香B、光香R),并在此基础上配组选育出具有光身稻特性、中国水稻品种适应性、国际水稻所品种的株叶型的‘三合一’的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在查到的文献中,除了委托查新课题组人员发表的文献以外,未见其它相同的报道。”     根据《科技查新报告》,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专业查新人员还通过国际联机检索,结果表明:“国外有关光身稻的研究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有关光身杂交稻的研究则未见文献报道。除了委托查新课题组成员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文献检索均未见与委托查新项目研究内容相同的文献报道。”     据了解,此前的12月7日,野败型光身杂交稻不育系光香A选育成果通过了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省内遗传育种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委员会的科技成果技术鉴定。技术鉴定结果表明,光香A田间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株叶形态好,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9.99%,柱头外露率达70.7%。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野败型光身杂交稻不育系光香A米质优,12项指标中,有9项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有2项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专家们认为,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研究和选育成功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了崭新的宝贵种质资源,具有较大的生产应用前景,为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对我国稻米尤其是杂交稻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解决了早稻选育米质差的难题,有利于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综合技术在国外的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