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农业要闻
农业要闻
河南小麦何以跨出国门
中国是小麦生产第一大国,长期以来也是小麦进口大国。去年,河南食用小麦首次实现出口,人们关注--河南小麦何以跨出国门   河南粮食部门从去年底首批出口9.16万吨磨粉小麦,实现中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如今,50多万吨的小麦出口订单“让河南小麦走向世界”逐步成为现实。这变化也就三四年时间。专家指出:这是近年来坚持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的结果。   陷入困境 一个“愁”字道不尽   作为产粮大省,多年来,河南紧抓“多种、高产”原则不放。反映在小麦生产上,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名列全国前茅。从1995年起,河南小麦总产量稳定在200亿公斤以上。粮多本是好事,但沉甸甸的麦子带来的却是沉甸甸的忧虑:由于当年生产的麦子“吃不完、销不了”,大量积压。庞大的库存日益成为财政的包袱:粮食风险基金超额补贴一度占到省本级财政预算的1/3左右。与之相对应,小麦市场价格急转直下。   有些农民提出:“种庄稼老赔,不如割了麦子栽果树”,不少地方甚至出现“毁麦改种”的势头。   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认为:“河南80%的耕地种的是小麦,但我们的品质比不过人家,价格方面也没什么优势。给小麦找到出路,就是给河南农业找到了出路、给农民增收找到了出路,同时也是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的一条新路。”   传统模式的河南农业,终于走到“十字路口”。   穷则思变 调整结构现生机   河南小麦、河南农业如何实现“中原突围”?“问题的关键在于走活小麦这盘棋,构筑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新优势。”河南省开始以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   从1998年起,河南以“专用化、优质化、多样化”为方向,对小麦结构实施大规模调整。根据市场需要,通过更换品种、规模种植、产销衔接等措施,尝试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不同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   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出现面向市场育种、规模化连片种植、产销衔接订单收购的产业化开发局面。郑州9023、高优503、豫麦34、河北8901等优质小麦品种的品质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统计,目前优质小麦每公斤市价比普通小麦高0.10元,按亩产500公斤计算,在投入相同的情况下,种一亩优质小麦农民实际增收50元。   省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小麦专家段藏禄告诉记者:以前,食用小麦不能出口的主要原因是质量不达标;现在,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已发展到2170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3,并初步建成了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中中筋小麦生产基地、豫南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小麦品质大幅度提高。前不久,路透社将郑州小麦列入其全球硬质小麦出口报价单,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国的小麦并列。 保持清醒 欣喜背后有隐忧   国产小麦跨出国门,令人鼓舞。但专家指出,由于在生产中固有的“先天不足”很难克服,我们虽然能培育出很好的小麦品种,但进行市场化大规模生产却很难。不仅如此,河南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还没有成形,小麦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等还不到位,农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   专家认为,真正把小麦经济做大做强,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拉长产业链条。金象麦业集团是河南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企业之一,日处理小麦620吨,年销售收入2.9亿元。近年来,金象集团在10个县市建立种植基地20万亩,每年按合同收购优质小麦4000万公斤以上,平均价格比普通小麦高20%?25%,每年可使农民增收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