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星期日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我国复混肥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复混肥的生产和施用已有较快的进展。到上世纪末,我国复混肥的产量(实物量)超过了1000万吨。其中硝酸磷肥89.56万吨,磷酸二铵102.93万吨,磷酸一铵172.88万吨,三元复合肥 239.47万吨,混配肥419.11万吨,折合养分为450万吨左右。但是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复混肥的生产与开发还有较大的差距。原所长李家康研究员就如何促进我国复合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李家康首先谈到目前我国复合肥行业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发展速度缓慢。我国2000年化肥消费总量为4 146.3万吨,复混肥消费量仅占化肥消费总量的22.1%,从1995~2000年的5年间,复混肥占化肥消费总量的比率,仅增加4%,平均年增长率不到1%。二是进口复合肥占相当比重。在复混肥消费总量中,进口复合肥占50 %以上。而且进口复合肥比国产复合肥的价格要高得多。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李家康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说,复混肥发展缓慢可能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农村经济状况以及农业经营效益有关,但在我国肥料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高价的进口复合肥却能抢占我国1/2 的市场,除了进口复合肥有其品牌效应外,还有他们的产品质量优势。即国产复合肥的外观质量、防结块性能以及溶解度 多数不如进口肥。加之国内肥料市场管理不规范,农民屡屡受骗上当,所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用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农民宁愿出高价购买和施用进口复合肥。因此国外的肥料经营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国内大型企业,应该有战略眼光,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管理与执法部门应秉公办事,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肥料市场。   李家康认为,复合肥行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他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目前应注重以下几种复合肥的研究与开发。   1.要求肥料溶解度高。对速溶速效肥料的需求是从大棚蔬菜施肥开始的,农民习惯将肥料用水冲施。现在已扩展到露地蔬菜用水冲施,以及果树兑水喷施。作为蔬菜施肥,农民要求肥料速溶速效有其一定道理。蔬菜中叶菜类吸收其营养体,长得愈快愈好。果菜类一般为无限花序,不断结果,多次收获,施用速溶速效肥有利于缩短每次收获的间隔期,即可早收获,早上市,又可获得高额产量,实现高效益,高回报。   2.要求作为一次性基施的肥料。   现有复肥生产工艺要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的,核心是氮肥。氮肥比重过大,会导致作物前期生长过旺,对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如北方的冬小麦,难免后期脱肥。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对于粘性土壤,或生长期较短的作物,如南方双季晚稻,北方的夏玉米,似乎可以推行一次性施肥。对于沙性土和生长期长的作物,一般不可行。最好的办法是开发缓释肥与速效肥相配合的BB肥,即常规的NPK三元复合肥与缓释氮肥掺混施用。   3.开发全溶性滴灌肥。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滴灌施肥技术将逐渐有所发展。滴灌肥可考虑液态的和固态的二种类型,而液态肥的养分浓度应尽可能高一些。   4.开发廉价的缓释氮肥。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缓释、控释肥料大致分两大类型。一类是仅控制释放时间的肥料,譬如有30天、50天、1年等,起到缓释、长效作用。另一类是既要控制释放时间,又要控制释放强度,使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需肥相吻合,以实现全生育期一次施肥。以往研究缓释或控释肥料,主要是针对氮肥,现在进一步扩展到磷、钾肥。研究开发缓释或控释肥料,是减少养分损失,提高化肥(主要是氮肥)利用率的途径之一。现阶段应该把可控释放时间的缓释氮肥研制开发出来,并形成有规模的产业,在农业中实实在在应用起来。李研究员认为,平常所指的化肥利用率不高,损失大,主要是指氮肥。而磷肥、钾肥,尤其是磷肥,虽然当季利用率不高,但基本不存在损失的问题,所以,应集中力量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问题解决好。如果把可控释放时间的缓释氮肥形成了有规模的产业,那么实现作物一次性施肥也就不难解决。没有必要去强调开发那种养分释放与作物需肥期相吻合的可控释放肥料。一是因为不同作物需肥规律不同;二是因为肥料养分释放受土壤温度、水分以及土壤质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地块是不同的,不同年份间也有变化,很难符合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实际要求。所以,当务之急应重点研究开发出低成本、技术过关的缓释氮肥,并尽快实现产业化。   5.有机-无机复混肥。重点应利用养殖场的粪便,生产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用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或高产值的经济作物。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对于治理环境将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