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有多大
本报记者张显峰
袁隆平到湖南南部验收超级杂交水稻,一位老农走过来说:“袁老师,我要特别地感谢你。我种了一辈子田,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向记者回忆这个情景时,他率领的科研队伍已经将超级杂交水稻(二期)的亩产量提高到了800公斤。而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现在,普通杂交稻的平均亩产为460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委员说:“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可灌溉的淡水资源紧缺……我国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水、肥料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产的潜力。”
为此,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中,设立了农业科技问题研究专题,而有关农业科技的话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
10%%养活22%%,要靠科技!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是: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不足15亿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纪录。而且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耕地减少了616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200多万亩。
在两会上,身为政协委员的袁隆平,一边呼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一边提醒,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科技”。
袁隆平有本账:超级杂交水稻(二期)目标今年实现后,每亩可比现有的高级杂交水稻增产150公斤,如果推广2亿亩,每年可多产300多亿公斤稻谷,比粮食大省湖南省全年粮食产量还多。能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
“从1978年到1999年,我国粮食生产量从3亿吨增加到5.1亿吨,而粮食播种面积由1.21亿公顷下降到1.13亿公顷;粮食单产从每亩168.5公斤增加到每亩299.5公斤,单产对新增粮食能力的贡献率达到120%%。”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委员认为,品种改良、先进耕作、防灾减灾和土壤改良等农业技术成为最主要的贡献因子。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具有高达58%%的高回报率。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委员认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左右。
农业科研体制太旧了!农业科技投入太少了!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太破了!
在政协农业界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为了发言,不得不“撇开情面”抢话筒。他们讨论的焦点是:农业科研体制太旧了!农业科技投入太少了!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太破了!
2003年,去澳大利亚的一次考察,使珠海市农科中心副主任程萍委员深感“我们的农业科研体制已经严重滞后,还维持着农产品短缺时代的做法”。
“人家在进行高品质、多品种农产品和实用技术研究,而我们的高端农产品只能依赖进口。”程萍认为,对农业科技创新培育的轻视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但是另一方面,程萍“很无奈”地接受着这个现实,因为“国家不给钱,你必须到市场上去找钱,有几个科学家能潜心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政府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只有0.23,仅相当于国际上最贫困的30个国家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简单平均数的1/3,而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也才相当于国际上低收入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
3月7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得不替他的“超级杂交水稻”呼吁:“我现在最着急的就是,由于经费和体制的限制,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推广开。”
“网破、线断、人散”,这是部分农业界委员对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评价。程顺和委员担忧:“条件差、没有钱,基层的农业科研人员大都靠卖种子、卖农药为生。你还能指望他给你推荐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吗?”
这些问题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后继无人。“美国2亿人口,养了2.5万个农业科研人员;我国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只有6万农业科研人员,不光比例小,而且专业水平远远不如。”这个事实让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大?委员担忧不已。
体制得改革!投入得增加!推广体系得建立!
一项对浙江、湖北、广东、河北、黑龙江、四川、甘肃等7省28个县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突出;农技推广体制不合理;农技推广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技推广政策和制度有较大缺陷。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普及能力。
由此导致我国每年取得的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约有2/3停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
袁隆平着急:“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尽快研制出更多的优质高产粮食品种。”
方智远委员建议,在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地方两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调动仅有的6万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他们看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宝贵资源。
两会上,贵州大学副校长金道超、西南农业大学教授梁国鲁、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区颖刚等5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建改结合,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议案》提案,建议立法赋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地位,保障经费投入和使用;改变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的现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