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品种选育 为农民增收做贡献
强化品种选育 为农民增收做贡献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2003年,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小麦所全体职工团结一致,与时俱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以改革为动力,坚持科研和开发并重,三个文明一起抓,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为促进我省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1、圆满完成各类在研项目计划任务 2003年,小麦所共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郑州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建设项目13项,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省重大攻关项目等省级科研项目12项;院重点科研项目3项。在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科技人员克服“非典”疫情的影响,积极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所有项目均按计划完成了验收和中期评估,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2、项目(课题)申报工作成效显著 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精心准备和院、所共同努力,2003年小麦所共申请国际合作、国家以及省级各类重大项目13项,截至2003年底,国家计委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工程重大专项、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一批国家、省级项目经费已经到位,累计到位年度经费760万元。
3、品种选育与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2003年小麦所又有两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郑麦9023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太空6号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郑麦9023、郑麦98正式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太空5号、郑麦004、郑麦005、郑麦366等四个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微粉型种子包衣剂”获得国家专利,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麦健”已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
4、科技成果与论文(著)喜获丰收 “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强筋小麦保优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等四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在《华北农学报》、《作物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出版著作2部。
二、科技开发工作成绩突出
1、农村示范基地建设与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又上新的台阶 2003年,小麦所在西平、新乡、许昌、镇平、邓州、开封、焦作、息县等地建立郑麦9023、郑麦9405、郑麦98、豫麦50等新品种大面积示范基地20多万亩,通过示范、培训、电视宣传等形式,带动全省优质麦面积的迅速扩大,其中,郑麦9023秋播面积达到2562万亩,连续两年位居我国当前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第一位,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现货贸易、期货贸易、出口贸易的主导品种。滑县1.1万亩郑麦98示范方实地验收,折算后亩产606.4公斤,创造了优质小麦万亩示范方突破600公斤的高产纪录,为促进我省优质麦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科技开发经营效益显著 虽然受种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非典”疫情的影响,全体开发人员团结一致、坚守岗位,全年累计销售各类农作物种子1200多万斤,各种农化产品60多吨,经营收入1400多万元,实现开发收益92万元,技术服务收入64万元,全年共计实现开发收入156万元。所属河南维特种子公司被省科技厅批准为高技术企业,郑麦9023、豫麦50被评为高技术产品。
三、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深入
为使全所职工能尽早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增强使命感和危机感,2003年小麦所在继续实行工资进入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我院有关规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研究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新品种(产品)的推广速度,同时改革分配办法,按岗定酬,按绩取酬,鼓励职工进取奉献,在岗位补助工资和年终奖酬金分配中拉开距离,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创了科研、开发工作新局面。
四、人才队伍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卓见成效
所领导对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视,重点培养利用中青年技术骨干,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开发、管理队伍。现在,全所6个研究室的主任全由45岁以下且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其中2人具有博士学位。为培养名牌专家,还推荐三人分别到北京农大和南京农大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003年,小麦所荣获农科系统科学研究先进单位,高产育种室被评为院级文明科室。许为钢同志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雷振生同志获政府特殊津贴,郑飞同志被推荐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瑞奇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15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田云峰同志荣获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雷振生、田云峰两位同志被评为河南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
信息来源:小麦所 (200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