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需要新的粮食安全观
随着近一个时期粮食价格的稳步走高,粮食问题再次成为我国一个时期内最热切的话题。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敞开大门,作为关乎中国国计民生的粮食是否安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
中国粮食基本自足仍需警钟长鸣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不仅是一般的食用商品,而且是特殊商品。因为它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到国家的安全。所以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国务院从1999年起,就在全国提出了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平原地区逐步由以种粮为主,发展为粮食与经济作物并重,为提高种植效益,山区退耕还林,草原退耕还草。这项政策很快见到了成效,中国的农业经济开始由单一的种粮经济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可以这样说,目前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中国粮食已经过关,中国老百姓已经有了饭吃这种乐观的情绪之中。
然而,我国耕地每年递减,而人口每年在递增。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10年内,我国西部的陕、甘、宁、川、青、新等省区要退耕8700余万亩,我国中部、东部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要把1/3耕地改种经济作物,中国的耕地面积除了城市发展用地外,种粮面积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公斤上下,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公斤,情况绝对不容乐观。
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势在必行
中国虽已入世,但不管外国市场粮食价格如何低廉,中国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终究要靠自己来解决,参与国际粮食市场调剂,靠外国粮食养活中国人只能是一种梦想。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粮食安全体系,而且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关键。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国家于1995年实施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了地方政府在粮食总量平衡中的责任,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各级政府要对本地的粮食安全负总责,在本地区内,要根据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农业生产布局的划分,进行农业生产地域的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和稳定商品粮基地。
二是在主产区要坚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主产区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国家既可掌握粮源,又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粮食部门要在积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同时,又要探索粮食部门收购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粮食生产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消费者对粮食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要坚持贯彻优质优价的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收购方式,为粮食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适应入世形势,完善粮食调节体系。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粮食市场闭关自守的情况已经难以维持,因此,我们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资源来实现粮食安全。粮食自由贸易不能改变我国粮食以国内自给的基本特征,“立足国内”是不能动摇的,但要把粮食供求均衡问题与粮食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趋势结合起来,以实现粮食安全的空间拓展。
四是建立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应急能力。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常常把粮食视为战略武器,如果把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拴在外国人的裤腰带上,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当前,在我国,中央储备粮体系已相对比较完善,而地方,特别是农村储备粮体系的建立尚未完全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内粮食总体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和农村粮食储备,形成中央、地方和农村三个层次的储备体系,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
(丁海霞)
信息来源:科学网 (200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