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鲫卵子中鉴定出新型凝集素
动物的卵母细胞成熟和受精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其标志性的变化之一是卵质中称为皮质颗粒的分泌小泡发生了有序转位。一般认为,这样的转位对胚胎早期发育的不对称分裂起了决定性作用。虽然这一生命现象早就被观察,但调控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一直很难被了解。2004年4月上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我国一种广为养殖的淡水鱼银鲫为材料,经蛋白纯化、分子克隆以及一系列的生化性质、表达特异性、免疫荧光定位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银鲫卵子中鉴定出一个新的参与卵质转位的C-型凝集素。国际发育生物学会创办的《发育生物学》杂志最近发表了该研究结果。
该研究创新之处主要有5点:第一,从银鲫卵子中纯化鉴定出一个新的蛋白;第二,证实该蛋白是一种依赖于钙离子和D-甘露糖结合的C-型凝集素;第三,观察到该凝集素在银鲫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转位以及受精过程中的释放;第四,鉴定它是卵母细胞皮质颗粒中的一种新的成分;第五,确定了它在受精之后发生了磷酸化修饰作用,并认为这种翻译后的磷酸化修饰可能是早期胚胎发育一个关键的分子开关。
据从事这一研究的责任研究员桂建芳博士介绍,这一研究成果之所以能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主要科学意义是为进一步了解卵母细胞中的皮质颗粒和其功能用以及解决脊椎动物卵母细胞生长、成熟和受精过程中一系列有趣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靶分子;其次,由于银鲫已被证实具有雌核发育和两性融合发育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被认为是研究脊椎动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独特模型,因此这一研究突破也为揭示银鲫独特生殖方式的分子机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200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