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保护耕地 从何着手
  过去7年,耕地年均减少1400多万亩;截至去年,全国总耕地面积降至18.51亿亩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展开了新一轮耕地保护行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于去年12月和今年4月两次发布消息,2003年全国净减耕地3800万亩。把这一数字放在我国人均耕地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的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已相当严峻。   但仅仅认识到这种严峻局面是不够的。在对日益减少的耕地实施有效保护之前,我们应该清楚耕地保护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这样才能明白耕地保护的担子到底有多重。   先要弄清楚底数   近几年,我国耕地减少呈现逐渐加快的趋势。1996年,我国统计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1999年,全国耕地减少650多万亩,2000年减少近1500万亩……2002年,2500多万亩。到2003年,总耕地面积下降到18.51亿亩,7年中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400多万亩。   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数字变化。但在这个数字的背后,还有另一种担心:耕地底数不清。由于技术的和人为的原因,我国最初统计上来的耕地面积与实际耕地并不相符,甚至有很大出入。在一些耕地面积广阔的省份,有的县、乡、村在统计中都给自己留了“一手”,没有如实申报耕地面积,少数地方一个村就有十几公顷、几十公顷土地是“黑户”。   与耕地底数不清相随的是基本农田底数不清。据国土资源部介绍,1998年我国规划的基本农田是16.28亿亩,实际划定时留有余地,为16.32亿亩。但随着最近几年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现象的大量发生,没有人清楚到底还有多少基本农田。按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但现在还有多少地方敢保证自己达到了这一要求?   底数不清的另一个问题是耕地地力不清。建国以来,我国有过两次土壤普查。第一次在1958年至1960年,第二次在1979年至1984年。现在20年过去了,我国耕地地力的整体状况和局部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得而知。   得管住地方政府   追寻国家耕地保护的脚步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对耕地一直实行的是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而且在保护手段上也越来越先进,可以说天上在照、地上在查、网上在管,1997年国务院还专门发文冻结审批占用耕地一年,但恰恰在实行最严格保护的这几年,耕地面积下降最快。   这种下降有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因素,也有近年加大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耕地过快下降和无序占用耕地的责任却首先在地方政府。2000年以来,我国查处土地违法案件56.8万件,仅2003年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追查这些违法行为的背后,大多有地方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的影子,很多干脆就是基层政府直接违法。   撇开占用耕地的正常原因,一些地方政府敢于出面征占耕地,除了片面的“政绩观”、要抢在任期内做出“大手笔”,片面的“发展观”、单纯追求地方GDP快速提高,另一个突出原因就是利益所致。土地收益是近几年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块肥肉。1999年,为了有效控制用地,中央实行向地方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占30%,地方占70%,没有想到的是,这种三七开分成使一些地方政府尝到了土地的极大甜头,圈地、卖地成风,有的省半年下来经营土地的收入就达200亿元。   关键是制度建设   显然,控制耕地流失,很大程度上就是管住政府。怎样才能管住,关键是建立土地征管与保护的长效机制。   从查处的各种土地违法行为来看,很多地方征占农民的土地在手续上就很容易。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所有在现行规则中基本上就是由这个集体的领导层甚至某个领导说了算,农民的土地话语权在征地行为中接近零。因此,给征地行为“添堵”的有效办法就是给农村土地配备一个真正责、权、利“三合一”的“守护者”,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耕地轻易被征占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征地补偿费用太低,征地者用不了多大成本就可以获取巨额利润甚至暴利。而且一些地方政府还大量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仅国土资源部今年就查出拖欠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98.8亿元。所以,要按市场机制改革征地补偿办法,建立征地补偿市场标准。同时,要完善征地制度。现行征地制度规定的征地范围过宽,对什么是“公共利益需要”没有明确界定,征地理由和程序简便易行;土地违法问题处理难,往往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而且违法者常常得不到法律制裁。   近日,耕种80亩耕地的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老农刘良智在精心管理秧苗。江西省吉安市大力推广租田、代耕等耕地有序流转方式,有效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避免了土地抛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