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抓好五大能力建设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要突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工程建设将在13个主产省区的9个粮食优势产业带展开,通过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病虫害防控、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提高良种扩繁供应能力、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技术集成能力、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五个能力。以五大能力建设为主体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将推动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   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提高良种扩繁供应能力。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将按照9个粮食优势产业带的区域特性,通过提高完善现有基础条件,配套提升专用新品种开发能力和配套集成技术规程,在提高小麦、水稻、玉米、大豆4种粮食作物原原种研发和供应能力的同时,巩固完善小麦、常规稻和大豆原种、良种扩繁能力,不断提高专用品种的覆盖率和更新换代能力,形成由“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扩繁??技术综合配套”等环节组成的良种育繁体系,使主要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良种的生产能力满足项目县用种量80%以上,标准粮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病虫害防控项目,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病虫害防控项目,通过省级病虫害监测中心和基层监测站建设,完善重大病虫害灾情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及应急防治站建设,完善重大病虫害应急控制系统;通过农药安全检测区域中心和安全使用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农药监管、安全使用和农药残留控制系统;通过植物检疫重点实验室、引种作物检疫隔离场和非疫区建设,强化危险病虫检疫防疫系统,提高对突发性、暴发性、迁飞性和流行性农业生物灾害的应变和控制能力。通过项目建设,使重大病虫害发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病虫害基本不成灾、不起飞、不扩散。   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提高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建设标准粮田,将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思路,在13个粮食主产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开展标准粮田建设。通过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抗旱防涝、保护生态、提高效率、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通过改良培肥地力,逐步遏制粮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生态恶化的趋势;通过粮田质量监控,科学维护标准粮田,保证其发挥长远的效益。   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提高技术集成能力。通过粮田作业大型动力机械购置,以及配套收获、烘干等设备和机具库棚等附属设施建设,使项目区4种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左右;通过组建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基层机械化生产作业服务队或生产联合体,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形成社会化服务网络;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收获、秸秆还田、抗旱播种、抗旱灌溉等技术的机械化集成和标准化应用,恢复农田地力,使亩均降低成本10-20元,节省种子和化肥20-30%,降低粮食霉烂损失1-2个百分点,实现节本、增效、降耗,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水平。   实施粮食加工转化项目,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实施粮食加工转化项目建设,逐步调整粮食加工企业的区域布局,增强主产区的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培育粮食主产区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提高粮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争取到2007年末,使粮食加工比重由目前的8%提高到15%。   龙新 摘自:2004.4.19.1版《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