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市场化不能解决所有粮食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邓大才   现在有些人主张用市场化来解决粮食问题,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粮食问题不单单是粮食供给的问题,它涉及到与粮食相关的所有问题,如涉及到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产区和销区,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统筹兼顾,交替或者同时运用市场的力量和政府力量,才有可能对粮食的相关函数取得极大值。   市场化不能解决粮食的稳定供给问题,即不能确保粮食始终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范围内。粮食是一种特殊性的商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粮食价格的任何上涨都会引起供给的增加,而需求对于粮食的价格却不太敏感,既使价格再高,也不会减少多少,价格再低也不会增加多少,在一定的时间内需求可以说接近常数。而且粮食一旦出了问题,就危及人的生存和国家经济安全,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粮食问题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对待。粮食需求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粮食必须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必须长期使农民有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却无法使粮食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保证粮食稳定供给的范围内。   市场化不能解决粮食经济安全问题。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波动与产量波动是一种累积性的波动。因为在农民收入波动后面,还伴随着粮食供给的波动。而且后一个波动的幅度大于前一个波动的幅度。由于粮食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生物性生产,周期较长,在粮食生产周期中间,即使出现了价格的大幅变动,农民也无法马上调整生产规模。只能任其波动,这些波动还有累积的性质,从而进一步放大农民的收入波动。二是粮食产量与价格的波动是一种发散型的波动。根据“蛛网理论”,本期商品的供给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水平。由于粮食量是一种需求弹性小,而供给弹性大的特殊商品,这就使粮食价格波动与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如果任其波动,其震荡幅度一定会超出经济安全范围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力量来干预,粮食经济安全、粮食的供给稳定、物价的稳定就无法保证。   市场化不能解决产区补偿问题。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即使是市场化,也必须要求产区做出一定的牺牲,选择比较效益比较低的粮食生产。要求粮食主产区安心种植粮食,就必须对这种牺牲给予一定的补偿,而这是依靠市场化所无法解决的。而产区的补偿问题不能解决,粮食的稳定生产、稳定供给、农民的稳定增收就很困难。   粮食问题的解决不能光靠市场,而必须借助于非市场的力量,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即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突出市场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依靠政府力量的力量矫治市场的缺陷。   粮食问题的解决要以市场为基础。粮食虽然具有较多的社会性质,承担了许多其他商品没有承担的社会功能,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须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来设计其管理制度。一是以市场为基础构筑价格形成机制。即在价格的形成反映粮食的供求关系的同时,又要考虑农民的增收和粮食的经济安全。二是以市场为基础调节粮食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粮食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粮食产区、销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县乡基层政府之间的利益要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三是中央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粮食调节政策要以市场手段来进行,不能再搞行政推动,不能再搞行政分配。   政府的力量要适度、要及时。一是加大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制定最低购价和最高零售销价来干预和影响粮食市场,还可以通过抛售储备粮来平抑粮价,使粮食价格不至于过高引发通货膨胀,也使粮食价格不至于过低引发供给短缺。二是完善粮食的支持保护体系。国家加大对粮食支持区的基础建设的力度,保证粮食主产区有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粮食支持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支持区的粮食生产按生产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直接补贴,即补贴到户、补贴到人、补贴到田亩,确保农民生产粮食能够得到实惠。三是监管粮食市场,当好粮食生产、交易的裁判。确保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开放、有序的全国性粮食市场,为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能够通过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好的条件。   在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这“两手”中,市场力量是基础,政府力量是重要的补充。只有交替运用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才能使粮食问题的函数取得极大值,使诸多粮食问题得到均衡的解决。   摘自:2004.4.17.3版《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