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实现哺乳动物单性繁殖
记者陈超
本报东京4月22日电 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河野友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两只母鼠卵子中的遗传物质,以“无受精生殖”方式培育出幼鼠。这一成果的取得打破了哺乳动物繁殖必须依赖雌雄双方的遗传规律,确立了哺乳动物除受精、克隆之外的第三种繁殖模式。该成果发表在今天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在自然界中,“无受精生殖”仅存在于少量昆虫、鱼类和两栖动物的繁殖活动中。迄今为止,在哺乳动物中不用雄性精子,只使用雌性的卵子进行繁殖的“无受精生殖”尚被视为不可能的事情,历来哺乳动物的生殖都离不开卵子和精子双方的遗传基因。河野教授的研究小组利用未成熟的卵母细胞承担起雄性遗传基因的责任,并使用最新的核移植技术一举解决了这一遗传难题,从而使该技术成为哺乳动物继受精、克隆之外的第三种繁殖方法,引起了巨大轰动。
实验过程中,河野教授首先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一只缺少胎儿发育控制基因H19和Igf2的母鼠,随后,又提取了这只母鼠一些尚未发育成熟,但基因活性却与精子类似的卵子,并把该卵子核作为精子移植到别的母鼠卵子中,同时增加化学物质刺激,使之像受精卵一样分裂。在放回母体的371个胚胎中,只产下两只正常的小鼠,另有18只死产,8只产后死亡。其中一只正常成活的小鼠目前已有1岁零8个月,并且已通过自然的生殖方法产下12只小鼠。
该技术在理论上可用在人的身上,但是除伦理问题之外,还存在转基因等各种难题。河野教授称,通过与克隆技术不同的“无受精生殖”技术,可以建立新的动物繁殖系统,在雌性家畜之间繁殖优质家畜。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