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畜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等专家一致认为,基于以下三点原因,在我国北方广大的农牧交错地带,畜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第一,天然草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潜力和优势。据董光荣介绍,黄土高原区以前全是草原地区,经过长期开垦后,目前仍然大约有3亿亩的草地,占全区面积的32.6%。在山西、陕西、内蒙古3省区的交界地带也有2969400公顷草场,占全区总面积的43%。
第二,国内市场巨大。董光荣认为,随着我国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传统的饮食方式和衣着结构肯定要得到改变,对肉、奶、毛皮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但我国目前的畜产品供应自给率很低,且主要来自农区养殖业,真正来自大草原的畜产品仅占总量的10%。其中,羊毛占43.9%,羊绒占47.75%,牛奶占25.6%,肉类仅占4.3%,这与我国辽阔的草原面积显然不相称。
第三,有利于形成外向型农业经济。董光荣认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种植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却给畜牧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他介绍,我国目前肉类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猪肉、羊肉低与国际市场50%,牛肉低80%,剔除关税因素,仍有45%-60%的价格优势。入世后,取消了配额和许可证制度,畜产品得以自由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董光荣认为,在我国的交错地带,发展传统种植业前途不大,虽然也可形成枸杞、麻黄、甘草、苁蓉、葡萄、红枣和甜菜等特色产业,但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地区的畜牧产业历史悠久,各民族具有丰富的经营畜牧业的经验,若采取合理的畜牧业经营方式,畜牧业将成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支柱产业。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200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