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我国市场形势动态分析
  今年一季度,市场形势基本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特点,市场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价格水平继续高位运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粮食供求形势依然紧张;能源原材料供求依然趋紧;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呈现较大幅度上涨,进而对通货膨胀形成一定压力。由此分析二季度及全年的市场走势,虽然粮价还有可能进一步上涨,从而带动CPI进一步上涨,但这种上涨总体来看仍是恢复性的、有利的和可控的,宏观政策对此不必过分干预。相比而言,对于由于投资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所拉动的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宏观政策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粮价上涨总体来看是有利的和可控的   粮食以及食品价格的上涨在新的一轮CPI上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粮价上涨,而粮价的上涨则主要是由于供给的减少,而非需求的增加。从1999年以来,除2002年略有回升以外,连续四年产不足需。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在粮食过剩背景下政府采取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粮价下跌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流通体制不合理对粮食生产的制约等。   显然,这种由农业供给因素所引起的CPI上涨,与那种由于货币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增加过猛等引起的CPI上涨和通货膨胀,在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应当采取的治理措施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治理政策上,也不可能通过采取一般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即一般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抑制经济的总需求加以缓解。   当前粮价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这是因为,第一,据预测,在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今年以来粮食产需之间尚有500亿?700亿斤左右的缺口。第二,当前粮价上涨仍为恢复性上涨。第三,目前国内粮食价格低于国际价格。第四,粮价上涨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体来看利大于弊。   但是,从粮价走势来看,由于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狠抓落实,下半年,秋粮播种面积将会明显增加,同时,政府的多项扶持措施到位,加上市场粮价上涨信号的强力拉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预计到今年三四季度,粮价将会在高位上止涨回稳。   需求增长过猛拉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相比而言,国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过猛上涨以及其影响更值得关注。虽然其上涨也有国际价格上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国内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过猛拉动的结果。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仅次于投资严重膨胀的1993年;今年以来,投资迅猛增长的势头不减,一季度增幅高达43%,按实际工作量计算,增幅已经超过1993年。投资增长过猛的问题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也可以明显看出。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高达47.2%,创历史新高。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生产也呈现同样高速增长的态势。由于需求增长过猛,不仅引起能源原材料供求的紧张,也引起价格的迅猛上涨。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我国发电量分别增长15.5%和16.4%,但由于用电需求增长过快,电力供应的紧张趋势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进一步加剧。今年一季度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   价格传导虽不明显但影响必须关注   一般来说,能源原材料等投资品价格的上涨,经过一定的时滞,会在工业消费品和CPI价格中反映出来。但从当前CPI上涨的构成来看,这种传递尚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工业消费品制造领域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价格传导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不会导致CPI价格的上涨。我们认为对此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CPI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是,虽然2003年以来主要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保持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在明显缩小。   其次,在工业消费品总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上涨的推动作用在幅度上会减弱,在时滞上会拉长。面对生产资料上涨造成的成本上涨压力,企业无疑首先会采取加强管理、减低能源原材料消耗等办法降低成本,以抵消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其次,当通过内部努力降低成本的空间基本消失时,将会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最后,当某一行业中的多数企业都无利润空间可让时,企业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涨价办法,这时全面的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根据上述分析,如果投资和工业生产过快增长的节奏不能适当控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过大,时间过长,那么其向工业消费品和CPI价格的传导将是必然的事情。   再次,我们要关注能源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的负面影响。   如果能源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决不限于推动CPI的问题。还有三点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一是对国内加工企业造成损害,导致大量企业亏损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二是会损害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恶化我国的对外贸易体的条件;三是价格过快上涨导致一些能源、原材料项目盲目上马,会引发资源消耗的进一步增加和环境资源的恶化。   注重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短期平衡   一方面,我国经济具有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三大因素所推动的,即阶段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体制性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以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时期一般至少会延续10?15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能会使这种快速的增长过程持续更长时间,达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   另一方面,同样需要短期经济的基本平衡。即使从长期来看,经济具有快速发展的潜力,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但是,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短期的基本平衡。随着投资的加速,对经济中各种资源和产品的需求会相应增加,生产和供给能力都有一个逐步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如果需求的增加节奏相对平稳,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也会比较平稳和顺利,而如果投资短期增长过大、需求增长过猛,就会引起短期经济失横,不仅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会引发严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张军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