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5月18日,第03版:河南新闻
种粮咋能高收益
小麦产业链里寻答案
本报讯(记者胡心洁)在单纯种粮效益不高的今天,种粮怎么才能有高收益?5月17日在延津县召开的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现场观摩会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为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10年,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启动了小麦、玉米、大宗蔬菜、水稻、花生、生猪6个产品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我省的延伸和补充,该项目着力突破产业重大技术和共性技术,旨在构建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产业技术体系。
在延津县司寨乡、僧固乡郑麦366、郑麦379万亩产业化示范区内,随风摇动的麦穗迎来了专家们的观摩。该示范区为省农科院与延津县合作共建,技术依托团队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该项目区实行了统一深耕、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去年小麦亩产突破650公斤,选育的新品种优质强筋小麦,被种业公司和加工企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0.6元的价格收购,使种粮农民每亩多收入300多元。
在观摩会上,仔细查看着处于灌浆期微微发黄的小麦,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高兴地说,河南的小麦生产,不仅数量在增长,质量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在提升;河南创建的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小麦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和加工企业、种粮农户的利益结合,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树立了典范。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