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5月27日,第03-04版:综合新闻
科 技 映 照 五 月 红
——省农科院“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展现现代农业魅力
□本报记者 雷建树 郭俊娟
编者按 本报在5月7、10日连续刊登了《中原最美四月天——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考察“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情况侧记》一文之后,收到了许多读者电话和邮件,纷纷咨询相关技术和参加这一项目的条件。为此,5月24~25日,记者随同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等专家领导先后赶往“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罗山县和“特色高效示范基地县”——淮阳县,现在通过几个稀罕事儿,向大家介绍现代农业的奥秘。
给油菜“治未病”
“啥,没病也得治?”说起去年的省农科院专家教他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事,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现在还是服气得很。在那之前,当地种植户根本不知道有个菌核病,每年都是发现了病虫害才去打药。
自从成为省农科院“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基地后,省农科院的专家来了,市里和县里的专家也来了。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专家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就是在病虫未形成危害之前采取措施。当地农民认为,那不是没事瞎折腾吗,再都说了,防治病虫害的农药每年都没少打,不见有多大效果。
专家耐心地解释,这种病虫害防治技术表面上看起来和普通的预防措施差不多,但本质是不一样的,这就像医生给人“治未病”一样,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品种等综合情况,提前采取措施杀灭已经有苗头的病虫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普遍撒网。
后来,种植户按照专家意见,有针对性的提前用药,结果病害没了,产量高了,一下子带动了周边的老百姓,大家都纷纷问专家技术、问啥品种,现在我们老百姓也在学技术。
据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书芬介绍,油菜生产对国家食用油安全供给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是全国油菜的主产省份之一,罗山县适宜油菜生产,常年种植面积达40万亩以上,是我省油菜的最大产地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罗山县油菜生产存在着品种退化,技术老化,机械收割空白化现象,造成产量和出油率不高,经济效益差,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朋友的积极性,成为罗山县打造油菜产业名片的拦路虎。信阳市农科院研究员、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王友华告诉记者,选择优良品种,研究和推广与之配套的轻简化栽培和收获技术,成了提高油菜种植效益的当务之急。
为此,依托省农科院“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体系,省农科院经作所和信阳市农科院、罗山县农科所三级农业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围绕杂双6号等优良品种,开展配套农艺技术试验和研究,逐步探索出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油菜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
据张书芬研究员介绍,首先,他们在当地引进了符合国家双低标准的新品种杂双6号,这个品种油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低,产量高、抗病性强;其次推广育苗移栽、免耕增密、低毒高效防虫、机播机收、配方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从全流程上改变了油菜生产。
油菜原来亩产在100~150公斤,目前,当地老百姓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了杂双6号及配套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建立了1200亩高产示范区,实现了油菜机械化收获,平均亩产达220公斤以上,有些地块超过了250公斤。
“稻茬麦”亩产也能超千斤
马万杰院长带领大家看了罗山县楠杆镇郑麦9962千亩连片示范区,一农户手指着眼前的麦田激动地说,往年我们这儿的稻茬麦产量是500~700斤,今年产量就是800~1000斤,高产地块能突破了1000斤呢!这不,通过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获得了大丰收。
在项目实施区的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利用“四改一防”品种加技术跟踪服务,罗山县小麦实现了千亩连片超千斤的梦想,稻茬麦单产再创新高。经专家实地多点测产,百亩方平均亩产555.4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519.9公斤,万亩方平均亩产474.9公斤。
据副县长程泽强介绍,通过院县共建,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专家与罗山县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三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通过品种、技术、服务的“三到位”,更好的提升了院县合作共建实施效果,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科技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蔬菜大棚里的“育婴室”
春节过后,罗山县尤店乡李湾村四季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像往年一样开始了大棚蔬菜育苗。然而,由于天气忽冷忽热,不少农户眼看着前几天长势还旺着的菜苗死掉了。合作社利用土地流转1万多亩,是豫南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产品销往武汉、广州、香港等地,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后果不堪设想,大家可愁坏了。
作为省农科院“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之一,负责实施这一项目的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们,他们给大棚采用多层覆盖技术,同时增加电热线加热装置,还装备了白炽灯给大棚补光,一系列措施到位后,菜苗转危为安,保证了如期定植。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史宣杰形象地说,蔬菜幼苗其实和婴儿一样,娇嫩而柔弱,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就像给幼苗建了一个“育婴室”,使刚出生的幼苗得到更温暖舒适的呵护。种植户们打趣地说,有了这种育婴室,“四季丰”真要一年四季大丰收了。
随后,专家们还指导他们在土壤里加入土壤处理剂,定植时采用地膜覆盖。在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种植的大棚蔬菜不仅长势好,病虫害少,而且提早上市15天,提早采摘6次,仅此一项,一亩多收入1500多元。
据悉,省农科院园艺所在2012年为该合作社引进了9个品种新品种,其中博杰系列黄瓜品种,一亩大棚累计能摘果8000多公斤,经过种植,当地老百姓认识到品种更换的重要性,并且主动的找专家咨询种植方法和管理措施。
收割不成熟的麦子
5月25日上午,淮阳县白楼镇的一块小麦地里,收割机正轰鸣着收割还未成熟的青麦子。别着急,这可不是圈占良田,这里是淮阳县滨昌高科技种植合作社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建成的青麦仁加工示范基地。
老百姓好奇地聚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纷纷。这个说,俺最喜欢吃青麦仁了,好吃得很。那个说,就知道吃,人家专家说青麦仁可以开发成好多产品,比粮食价钱还高哩!在场的大郝村郝家敏老人笑呵呵地对他们说,他家的青麦子已经收过了,一亩地多赚三五百块钱,合作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全家种了11亩了,收益大家算算就知道了,雨后就准备种秋茬作物,还得比晚种的收成好。
据省农科院加工所所长侯传伟介绍,青麦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叶绿素、膳食纤维和两种淀粉酶,具有帮助人体消化、降低血糖、健胃消食的功能,是一种高营养的纯绿色食品。
为了基地建设,省农科院专家改良收割机械,实现了青麦仁的机械化收获;优化青麦仁加工流程及工艺;开发出了饮料、糕点、调味食品等系列产品,拓展了青麦仁的销售渠道。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带领大家观看了青麦仁收割观摩及青麦仁加工设备及储存设备后说,以种植合作社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采用现代工艺加工,规模化生产,拉长产业链条,作为休闲食品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中原最美四月天,风景这边五月红。
看着省农科院的专家们,下车伊始,便融入群众中,谈的是技术,讲的是品种,论的是收成。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深有感触地说,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已经喊了一二十年,但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直是困绕我们的难题。现在,我们实施的521工程,就是在为这一瓶颈破题,农业科技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闭门造车,专家们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只有农民接受,市场认可,才有前途。一句话,科技接了地气,现代农业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