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农业的明天
??访美国农业专家左天觉教授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孟军
“透视中国农业2050年”一书由中美两国50多名农业科学家费时3年半才撰写完成。新书正式发布前,记者采访了该书英文版主编左天觉先生。
在位于马里兰州的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左先生的办公室内,记者刚一落座,左先生就将该书的前言递过来,而这个前言恰好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中美科学家想写这样一本书。前言列举了五位伟人的设想:
140年前,林肯设想将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使所有人都从中获益,因之创立了美国农业部。
125年前,爱迪生有一个设想,期待每一座房子和每一个角落随时可以被照亮。他因此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灯泡。他的另一个设想是让科学和技术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于是他创办了《科学》杂志。
100年前,福特造出了他的第一部汽车,他当时的设想是让汽车的价格为普通人所接受,从而让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今天,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一部或二部汽车。
50年前,在破解DNA结构的激烈竞赛中,沃森当时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博士后,而克里克则是一位岁数偏大的研究生,但他们凭借自己独到的设想,战胜了伟大的化学家鲍林,揭开了生命的秘密。
40年前,博拉格(NormanBorlaug)设想世界能够免除饥饿,但直到1970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人们才意识到他还是“绿色革命之父”。
近代史上所发生的这五件大事,令我们这些科学家深受启发,只有那些拥有设想的人,才敢于创新,敢于透视那些看起来不大可能的事,正是这些设想引领我们奔向充满希望的明天。50多名科学家畅所欲言地谈论未来5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稳定的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左先生1947年赴美攻读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农业部一干就是40年。为了实现他所说的“帮助中国干点事”的愿望,左天觉提前退休了。此后他来往中美110多次,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他干的事有多少。
在问到是谁首先提出撰写这本400页、250多万字的书时,左天觉说:“在世界粮食奖大会后,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博拉格闲聊时,我倡议写这样一本书。这一提议马上获得了同行的赞同。”由左天觉、何康、博拉格、陈章良、翟虎渠和石元春等50名中美农学家共同撰写的这本书预测,2050年前,中国粮食进口量将占50%,经济作物出口量将占世界市场的10%,这样可以达到既在经济上合算、又可充分利用劳动力的目标。
该书还大胆地预测50年后,中国农业生产人口会只占总就业人口的6%到7%,而几乎所有农民都将摆脱贫困。左先生说:“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快慢,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息息相关,转移农村人口的政策绝对至关重要。”
他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这本书50名作者算,平均每人的工龄若为35年,则这些作者共有1750年的科研工作经验,以1750年的农业研究实践来撰写一本书,应该会给读者一些实在的、富有哲理的东西。他说:“相当多的作者虽已退休,却不分昼夜的认真撰写。应该公平地说,即使这本书不能够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透视中国农业2050年’也是一本同类书中的佳品。”
左先生告诉记者:“今年7月14日,将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新书正式发行仪式”。这无疑将是左先生和中国农业同行畅谈中国农业未来的一次盛会。“您这次回国还参加别的活动吗?”记者对左先生的中国行日程不由产生了兴趣。“7月7日到北京后,首先要参加会期3天的、世界粮食奖与农业科技研讨会,有袁隆平参加的这次会肯定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紧接着,13日我要到天津。因为我是天津市政府农业顾问,要同政府官员和其他科学家讨论生物工程问题。14日参加新书发布仪式,15日至18日我还要参加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举行的顾问委员会。这中间还会临时加入一些约见等事。”
显然,这位已80多岁高龄、刚刚做完眼科手术的华裔农学家还在不知疲倦地为中国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敬佩之余,心底不由得发出一个声音:谢谢老科学家!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4-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