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中国香菇依然称霸
香菇业,是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少数占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如何考量中国香菇业的现状,正确应对挑战?在"WTO与食用菌营销研讨会"上,业内人士呼吁接轨国际标准,成立强有力的菇业协调组织。
近年来,我国香菇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但单位价格呈下降态势。1995年,出口总量达30万吨,创汇9亿多美元(平均每吨3000美元),达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出口数量达历史之最的48万吨,创汇反而只有6亿美元(平均每吨1250美元),仅仅5年,香菇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大小出口公司多如牛毛,为争取客户,竞相压价之故,结果是菇商失利,菇农无利。
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出口商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河北新大地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哲说,入世对中国香菇产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作为香菇生产大国的国际地位不会改变。但国内香菇产业基地必须按国际标准建设,要有稳定的产量、质量和价格,并应该着力加强香菇产业协会的作用,以协会维护菇农和菇商利益,规范香菇市场行为。
浙江省龙泉市食用菌高级工程师张寿橙说,入世后的中国香菇业有三大优势。首先是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全球10万吨干菇年产量中,我国已达到7.8万吨,在全球贸易额中我国已占到95%。其次是中国香菇的低价位优势。香菇生产有80%左右是手工劳动,我国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竞争的。再次是科技优势。中国独创的花菇挑蕾选优、木屑包大田层架栽培、半地下式栽培等,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在香菇出口贸易上,中国完全可以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专家普遍呼吁,为适应贸易全球化的要求,应实行全球统一标准。据了解,国际贸易中香菇标准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日本标准,第二种是中国标准。对比差别主要是干菇含水量。日本干菇含水量为10.3%,我国通用标准是13%。张寿橙认为,面对WTO的绿色壁垒,为确保菇品顺利出口,必须在用料、用水、用药、加工、包装及栽培加工环境等各方面严格掌握绿色食品生产的必备条件。我国因鲜菇杀菌剂、除虫剂等超标导致货物被拒,已经给出口带来严重损失,创立品牌产品迫在眉睫。
同时,香菇作为一种特殊的林副产品,农林管理部门要有效协调香菇林、菇之间的"父子关系"。加快营造速生菇木林,实现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广东智农通农业网 (200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