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夏季管理提高养猪效益
省畜牧局高级畜牧师 吉进卿
夏季炎热、降水多,环境高温高湿,猪群易发生热应激,并滋生多种疾病。结合农村实际,饲养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环境、加强管理,以提高养猪效益。
1.建立养殖小区,成立养猪协会。养殖小区远离村庄,水、电、路等设施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装备完善,加上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引种、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有利于进行规范化生产,最终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减少污染。而由养猪协会出面统一组织购买各种饲料、兽药、疫苗等生产资料均比散户购买优惠得多,生猪的售价也比散户零星出售的价格高,真正实现了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平等对接。
2.保持适宜的饲养规模与密度。养猪规模与密度应根据饲养户的资金、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来确定。猪主要通过呼吸、排泄、热传导、体表辐射等途径散热,其中最主要的散热方式为辐射散热。猪的饲养密度过大,辐射散热增加,使舍内的温度升高,猪的食欲下降,严重时还导致猪中暑。兼顾饲养效果和猪舍面积的合理利用,一头体重小于35千克、大于60千克和35~60千克的猪应占用的舍内面积分别为0.5平方米、1~1.2平方米和0.6~0.7平方米。另外,猪群太大,个体间的位次关系混乱,猪打斗频繁,采食和休息受到严重干扰,也会降低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每栏猪以l0~15头为宜。
3.环境温度与湿度要适宜。夏季气温高,猪的食欲降低,采食量减少。同时,舍内温度升高,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生成速度加快,不利于生产。因此,夏季必须采取防暑降温措施,防止猪群在潮湿闷热环境下发生热射病和长时间在烈日照射下发生日射病。湿度对肉猪生产的影响远小于温度,但当环境温度、湿度均偏高时,猪的增重、饲料利用率和健康水平将受到严重影响。环境的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
4. 科学管理。(1)合理分群。按照“留弱不留强”、“夜分昼不分”、“饥分饱不分”的原则,根据猪的品种、性别、体重和吃食情况进行合理分群。(2)去势。猪去势后安静、食欲增强,同时同化作用和脂肪沉积能力加强,日增重提高7%~10%,且肉质细嫩、味美、无异味。(3)驱虫。猪驱虫后可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一般在母猪分娩前两周开始驱虫,以免母猪把蠕虫、疥螨等寄生虫传染给仔猪。待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1周后也应在其饲料中添加驱虫药物。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按驱虫计划进行驱虫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公、母猪驱虫分摊的费用)少于3.8元,而由此获得的收益可达28元以上。(4)供足饮水。夏季气温高,猪的饮水量增加,所以要供足清洁的饮水。为了补充体内的盐分损失,可在其饮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有条件的还可以定期给猪喂些西瓜、绿豆汤等。(5)猪舍清洁。夏季炎热,粪尿、饲料、垫料发酵或腐败分解出的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升高,加上猪呼吸产生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增加,猪群患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和眼病的几率增加。因此,对于封闭式猪舍必须注意绿化遮阴,同时及时清除舍内外的粪尿,加强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5.稳定饲料品质。母猪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可使母猪在妊娠阶段的胚胎死亡数增加,当霉菌毒素的浓度达100~200ppb时可导致其不育。因此,夏季应经常检查或检测饲料质量,以防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受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对于轻度污染的饲料,可在其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信息来源: (200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