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性信贷政策亟待调整
农业政策性信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它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当前正在推行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农业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政策基础和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作用,便成为国家调控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基本选择。面对这种情况,农业政策性信贷必须突破两个误区:一是必须突破只有支持特定的对象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才体现粮食收购资金政策性的认识误区,确立只要是投放于粮食生产流通领域就是充分发挥了政策性作用的观念。二是必须突破农业政策性资金不能追逐利润的认识,确立政策性资金商业化管理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市场化改革推动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体制的创新,进而促进其良性运行。
基于以上要求,笔者认为,确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农业政策性信贷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进一步明确粮食收购资金的职能作用,充分体现“六个服务”。其次,坚持农业政策性信贷管理的“五项基本原则”。第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政策性信贷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开放的具有选择性的客户管理体系,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投放对象应适应市场竞争性的要求,具有多样选择性。二是建立粮食产业链经营体系,适当拓宽贷款范围。从收购环节向粮食生产领域和粮食产业化经营领域延伸,发挥政策性资金在粮食产业链中的连接作用,为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
售、消费提供一条龙服务,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实行联营,形成粮食产业化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提高粮食经营效益。三是建立灵敏的多元化的筹资管理体系,为农业政策性信贷职能发挥提供稳定充裕的资金保证。四是建立严密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两个风险,即过去执行保护价敞开收购过程中形成的存量风险和新形势下的增量风险。存量风险主要是解决企业老的亏损挂账占贷、老的保护价粮占贷、沉重的冗员包袱问题。防范增量风险关键在于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制度,建立科学的预警、防范、补偿机制。使政策性银行的行为符合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要求。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