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从南陵模式看国有粮企改革的出路
  最近,安徽省南陵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下简称粮企)改革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它创造了破解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系统“三老”(老人、老粮、老账)难题的有效办法,探索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粮食运行新体制、新机制的成功经验。此做法得到了国家农发总行的首肯,被称之为“南陵模式”,并决定将其作为全国国有粮企改革试点县。省粮食局授予其“全省国有粮企改革一等奖”,并推广为全省国有粮企第二步改革中学习借鉴的样板。为探求其原因,芜湖市委政研室和市粮食局联合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南陵模式”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   南陵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称。现年平均粮食播种面积约73万亩,其中,稻谷63万亩;粮食平均总产7亿斤,其中:稻谷6亿斤。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年平均收购总量1.4亿斤,平均粮食库存1.8亿斤,平均年商品粮纯销售1.1亿斤,2002年以前,全县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企业17个,其中购销企业8个,粮食在册职工1705人,其中购销企业1162人,附营企业543人。随着粮改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粮食企业的种种弊端逐步显现,政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富余人员多,债务负担重,截至2001年底,南陵县粮食系统累计亏损达1.4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28.3%,企业步履维艰,职工生活困难,拖欠职工工资现象较为普遍,推进国有粮企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南陵县国有粮企改革于2002年5月起步至2003年9月,用了近一年半时间,提前完成了省粮食局部署的国有粮企改革减员分流、资产重组“两步走”的任务。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南陵模式”之所以得到领导、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主要原因是主动改革,方案有效,真抓实干,兼顾了各方利益。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办、粮食、财政、农发行、劳动与社保、国税、地税、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国有粮企改革领导组,负责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县政府几次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县委主要负责人也多次听取汇报。   (2)精心设计方案。通过学习江浙先进地区改革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南陵县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方案》。县粮食局全面转变职能,从过去重点管企业转变为对全县粮食行业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组建“南陵县云谷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以下称云谷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属资产管理性质的政策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购销企业国有资产运营、“三老”集中管理、储备粮、退耕还林粮、军供粮、救灾救济粮管理供应等政策性业务;撤销原6个独立核算的中心粮站,保留2个省级粮食储备库,结合区域、交通、粮源等综合因素,组建6个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有限公司),云谷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投入并控股,积极鼓励社会法人及自然人人股;新组建的有限公司与原企业彻底分离,不承担原企业的“三老”问题。新企业轻装上阵,并享受到国有股“定额分红”和“返还红利”等政策扶持。总之,方案设计的总体目标是:管住一块,放开一片,统分结合,有利搞活,便于调控。   (3)积极稳妥推进。首先解决好职工安置问题。按有关政策规定测算,共需安置费用1470万元,主要来源于企业变现资产、省财政粮食风险基金等渠道。对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给予了人均2万元左右的安置补偿,并做到经济上一次性了断,保障了其应得利益。其次做好资产移交和帐务划转工作。云谷公司组建后,立即对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各类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库存老粮及其他库存商品等,进行清理登记,在此基础上整体移交云谷公司管理。对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账务,包括资金、财务亏损挂帐,资产与负债相统一,从而确保了债务不悬空,国有资产不流失,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农发总行的赞同。再次云谷公司加强对“三老”的管理。对储存在全县52个库点的82113吨“老粮”实行专人管理。“老粮”销售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操作,去年完成了省下达销售计划的213%。积极配合全省审计组对1998年6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期间发生的新增财务挂帐和其他不合理占用农发行贷款进行了清查审计,为下一步妥善处理“老帐”问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云谷公司还负责对系统第一步减员分流改革中办理“内退”、“协保”人员及系统中原有离休和遗属人员的管理,承担其养老保险金的缴纳、生活费、医药费支付,确保其老有所养和社会稳定。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南陵模式”之所以被认为是成功经验,是因为已被实践证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两步走”改革,全县国有粮食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完善和巩固了粮食主渠道作用,呈现出多年来没有的好形势。国有控股、职工参股、法人持股等新机制的运作。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职工由吃政策饭、吃安稳饭转向吃市场饭、吃辛苦饭;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经营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提高收购、销售、库存等环节收益分配的比例,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2003年启动第二步改革后仅6月5512月份半年时间就实现盈利244万元,是企业近10年来盈利最多的时期;改制后新企业个个盈利,在岗人员平均工资在一万元左右,比上年提高20-50%;全年收购粮食4.9万吨,人均收购量340吨,比上年增加120吨;2003年底,全县购销企业在职职工由改革前的1162人减少到143人,减幅为88%,去年仅工资性支出就减少600多万元;利用南陵优质米资源优势,加强与江浙地区产销合作,拓宽了经营领域;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澳门客户投资350万元兴办雄发米业有限公司;浙江客商投资县饲料公司,筹建皖南综合大市场,已到位资金819万元。   概括南陵粮企改革的成功经验:   1、方案有效,兼顾利益。“南陵模式”成功之处或称为“无震荡改革”,是充分考虑了政府、农民、农发行、企业和职工等各方利益,合理处理“三老问题”,减轻了财政负担;做到了国有资产不流失,企业债务不悬空,职工妥善安置;上门入户收购,改善服务,方便了农民;新企业扭亏为盈,职工增加收入,企业生存发展出现了生机。   2、领导重视,齐心协力。粮企改革好似“逆水行舟,背水一战”,加之新老矛盾多,工作难度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南陵县粮企改革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职工的理解配合,营造了一个改革的良好氛围。   3、超前谋划,工作主动。南陵县粮企改革之所以快于全省,主要是始终将改革放在总揽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积极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主动从思想上转弯、管理上转制、经营上转轨、职能上转变,从而紧紧抓住改革的主动权,适时开创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局面。   4、积极稳妥,讲究方法。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积极稳妥,又要扎实推进。围绕改革主线,充分利用政策,加强沟通协调,抓重点、解难点、破焦点,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5、明确重点,抓住关键。“改到难处是减员,改到深处是产权”,两者不可分割,相互关联。南陵县粮企改革在减员分流的基础上,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触动产权,收缩战线,走股份制改革之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造就了多元投资、产权明晰、机制创造的新体,从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由“南陵模式”带来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南陵模式”只是一个缩影。国有粮企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任务仍很艰巨繁重,新旧体制转型尚需磨合,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但展望粮食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粮食企业大有作为。   1、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粮食部门重要作用。粮食系统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肩负着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责任。从今年起,全国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已全面放开,实行粮食自由流通。改制后的新企要创新工作思路,主运适应变化,必须在思维、体制、机制、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粮食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完善粮食直补改革,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在为农服务中找准位置、求得发展,在农民增收中实现企业增效。   2、抓好粮食产业化经营,谋求企业发展新出路。加速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粮食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发展粮食订单。扩大订单面积,掌握粮源。抓住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的政策机遇,建立优质米基地,发展粮食龙头企业,搞好县区粮食品牌的整合,完善市场网络,提高粮食市场占有率,更好地拓展粮食企业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3、狠抓扭亏增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省粮食局要求从2004年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力争实现盈利,附营企业要减亏。为此,要全力搞活粮食市场化经营,稳定确保政策性经营;争取建立市县级粮食储备,提高政府调控能力;要创新收购方式,筹措资金,多收粮食,培育市场,搞活流通;运用现代营销方式,搞好粮食购销工作;企业要严格管理,增收节支,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4、加强行业管理,促进粮食产业大发展。随着粮食市场放开,多渠道经营,多主体竞争的自由流通新格局正在形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全社会粮食行业的管理与服务上来。要摸清和掌握全社会粮食行业的基本情况、社会构成和发展水平,尽快制定出粮食行业发展规划,把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组织作用,通过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新贡献。   5、正视解决存在问题,巩固前期改革成果。要继续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03]90号文件精神,完善配套改革措施。目前国有粮企改革减员分流,资产重组工作正在逐步深入,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如进一步完善新体制、新机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扭亏增盈;解决好企改职工安置资金缺口和遗留问题,避免“后遗症”;附营企业的改革要加快进行,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安置职工;新企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在确保完成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拓展新的经营领域,适应市场,参与竞争,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寻求国有粮企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