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靠课题致富弊端多
  少数官员干预学术研究,部分企业在课题申请中拉关系、搞公关,个别课题组学风浮躁、承诺难以兑现,针对国家“863计划”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今天在这里表示,“863计划”也要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公开、公正性。   马颂德是在“十五”“863计划”各领域专家委员会和 主题专家组换届时讲这番话的。他说,“十五”以来,“863计划”在管理方式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如分设专家委员会和主题专家组,实行专家分层管理,明确规定专家本人不能承担具体课题,以避免“运动员兼当裁判员”的现象。同时成立了“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对计划实施全程进行监督。   尽管如此,马颂德认为“863计划”在监督管理方面仍有许多待改进之处。他说,“十五”之前,“863计划”民口15年的累积经费只有58亿元,而“十五”期间5年的经费就达150亿元,投资力度明显增大,涉及范围大大拓展,而科研管理的公开、公正性却未能同步增强,这方面引发的批评不少。   具体表现在:监督委员会成员事务偏多,年龄偏大,权限偏小,监督力度有限;少数政府官员干预课题的发展方向;随着企业参与课题的程度越来越深,“请客送礼拉关系”的现象有所增加。对课题经费500万元以上的课题组的检查表明,个别课题组“雷声大,雨点小”,研究未尽努力,极个别人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马颂德透露,为改变这一局面,科技部正在建立专家库,对新上课题实行网上评审;着手建立专家信用记录,对申请课题的专家和评审专家的诚信度进行考核。从今年开始,非保密类的立项课题将采取网上公告方式,公开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以及课题经费等相关信息。   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助长学风浮躁 科学家靠课题“致富”弊端不少   “靠申请课题可以成为百万富翁,这样的科研分配制度世间少有,弊端不少。”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与科研人员近年来的收入增长相比,分配制度的改革远远落后了,这成为科技界学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颂德说,科技体制改革进行这么多年来,分配制度的改革至今没有到位。科研人员要增加收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申请课题拿提成。“这在改革之初的确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时间长了,其消极作用逐渐开始显现。”   对比中外科技界的分配制度,马颂德表示,美国科技界也有将科研人员收入与项目经费挂钩的现象,但比例不像我国这么高,而在欧洲则是完全脱钩的。我们把收入和课题联系得这么紧密,是制度改革滞后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授不做教授的事,将大多数精力放在课题申请上,剩下的少量时间只能拿来做一点表面文章,为交差少数人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最近,有部分院士专家呼吁,“让科研人员每周有5/6的时间做课题”。对此,马颂德认为,只有在制度改革上下大力气,才是治本之策,否则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太现实。 记者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