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 关爱农民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极其关心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他亲自领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业基础地位问题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这里,邓小平同志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农民的小康是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的基础等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这三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这是党中央制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理论,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后来,历史实践也证明,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但丰富了全国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每年为国家直接提供占全国20%的税收。农业的发展支撑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面貌就改变了。”历史事实证明,改革给农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发展了,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正在向全面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经济思想。(一)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极其重视,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严肃地提出来。邓小平早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1980年5月就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邓小平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作了光辉的典范。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这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林飞)
信息来源:湄洲日报 (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