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挑战土壤学
??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周健民研究员
日前,在沈阳举行的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周健民研究员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耕地资源匮乏,土壤的总体质量不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生产中大量农用化学品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日益加剧。如何在新世纪保持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土壤学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而食物安全是土壤学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中国现在的人口近13亿,粮食生产能力已突破4.5亿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如果不切实采取增产措施,粮食问题仍然会困扰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最高峰,达16亿,以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中国的粮食总产应该达到6.4亿吨。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小组的调查,1995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已达到483公斤。可见在中国耕地面积不足并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要实现这种粮食的安全保障目标仍有很多困难。尽管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可以基本满足国家需求,但基础仍然脆弱,最近5年我国粮食连续减产,已经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确保耕地不受冲击或不遭永久性破坏,以保障粮食的生产潜力。
在谈到食物安全问题时,周健民说,我国农业生产过去只注重农业投入的产量效应,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效应。但随着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过去所忽视的农业自身面源污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近20年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方式迅速变化和资源高强度开发利用,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水排放和农田灌溉、固体废弃物的任意丢弃或土地处理、废气/尾气的长距离运输与沉降,以及大量不合理的化肥、农药的施用与残留,已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的显性和潜性污染,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影响食物安全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中氮肥的过量投入导致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超标;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农产品污染,并在土壤中残留,给未来农业生产带来长期影响;农田及蔬菜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土壤质量逐年下降。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因此,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持良好的土壤质量和对污染土壤加以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周健民认为,在实现食物安全的过程中,保证农民的经济安全是必要的。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各农户拥有的农田面积很小,不能从事规模经营,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收益增加缓慢,甚至下降,这已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仍然要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使农民在粮食生产中做到精准管理,选择适宜的土壤生产不同的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的农产品日益受欢迎,以此为基础,农民才会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无公害食物、绿色食品和出口农产品的生产都必须以土壤质量为基础。
另外,农业生产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土壤质量的健康,并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冲击。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在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的同时,又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都必须关注的问题。应该说,农业的清洁生产是新世纪中国食物安全的需要,也给土壤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新世纪的食物安全与土壤资源的关系密不可分,要实现食物安全的目标,就要保持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为此,周健民提出,土壤学应该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要维持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仍是新世纪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而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健康是土壤学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在新世纪,土壤学必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土壤质量的新概念,建立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理论,研究可变电荷土壤特性,建立土壤高强度利用与环境协调理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作者:毕伟)
信息来源:科学网 (200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