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土壤分类傻瓜式参比系统建成
本报讯 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史学正、于东升为骨干的课题组,在收集、分析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并确定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土类)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间的参比基准,建立起从前者到后者直接对应的“傻瓜”式查询系统,为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跨系统、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供了便利。
史学正研究员说,土壤与空气和水一样,是地球上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基础。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土壤早已成为粮食生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气候变化和工程建设等科技领域的关键内容,涉及农业、林业、环保、国土、水利和气象等各个政府产业部门。而要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土壤,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类。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土壤分类。”史学正介绍,现在国际土壤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分类只有ST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WRB分类,以欧洲科学家为主导而建立的。在我国则是土壤发生分类GSCC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并用,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数以万计的各种土壤数据,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土壤发生分类。由于这一分类与ST的学术思想大不一样,给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从事国际合作和在国际杂志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都带来了巨大困难。
“这就像是大家一起开会,有的讲英文,有的讲德文,有的讲普通话,还有的在讲粤语,大家没有翻译,甚至都找不到字典??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彼此不知所云。”史学正说,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土壤学家一直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由于土壤分类系统过于复杂,这种“傻瓜”式的参比系统建设始终未能如愿。史学正和课题组同事们深感这是一个土壤学科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土壤学科的发展,决定着手研究国际国内各个分类系统间的参比系统,致力于建立土壤分类系统间的“傻瓜”式“翻译系统”,使所有土壤及相关学科科学家获得“共同语言”。
2001年8月起史学正等开始中国土壤参比系统的构建工作。研究者以《中国土种志(共六卷)》和部分省土种志为基本素材,共计收集全国2540个土种资料,然后根据ST检索标准解译出每个土种所对应的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在ST中的归属。并且采用土壤类型法,把这两千多个土种的参比解译结果逐个地与他们最近已完成的中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相应的图斑连接,形成按ST和WRB分类的中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最后基于土壤类型的面积来统计两个土壤分类系统间的参比关系。
史学正说,正确建立中国发生分类(土类)与美国系统分类(土纲)间的参比基准,建立两个分类系统间的“傻瓜”式参比系统,是本项研究最主要的成果。今后,所有土壤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家,都能根据中国发生分类的土类名称,立刻查到所对应的ST名称,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处请教土壤分类专家。从而率先在国际上形成统一的国际土壤分类系统的前提下,建立起有效便捷的土壤参比问题。并提出“土壤参比度”和“最大参比度”概念,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准确表征两个分类系统中两种土壤类型的接近程度,使土壤参比有了定量化标准。
他表示,整个参比系统的建设才刚刚开始,目前只是将中国发生分类(GSCC)参比成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的体系。从分类系统上来看,还需进一步研究,建立并完善从GSCC到WRB分类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的参比体系;从土壤分类级别上看,也需将中美“土类?土纲”的参比体系,细化为亚纲、土类和亚类级的参比体系。这一工作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版的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 (记者刘英楠)
信息来源:科学网 (200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