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乳业呼唤强势品牌
让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字:
2003年,全国乳品行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30亿元,其中最高的伊利集团收入达64.7亿元,最低的三鹿集团收入达45.4亿元,邻省的陕西省银桥集团销售收入也达4.8亿元。而我省乳品行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4291万元,仅是全国十强平均水平的1.4%。
让我们再看一组数字:
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乳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39.7%,各类乳品总产量23.7万吨,同比增长42.2%,预计今年我省乳品行业增速将保持在40%以上。
上述两组数字均出自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近期对我省乳品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的最新、全面的调查统计报告。
1.4%的微弱比例说明,在全国乳品行业竞争格局中,我省乳品企业的综合实力尚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
40%的高增长速度则表明,我省乳品行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且增长势头强劲。
“从市场分布情况来看,我省大多数乳品行业属三类本地型生产企业,其次是二类省内或区域型生产企业。其中,省级区域性品牌企业年均销售收入1.01亿元左右,地方性品牌企业年均销售收入1800万元左右。”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吴祖兴告诉记者。
“我们应该看到,国际乳品业前20名巨头已经通过不同形式进入了中国乳品行业,尤其是在WTO规则下,今年是我国乳制品关税下调到最低点的最后期限,国内的三鹿、光明、蒙牛等乳品业巨头在我省构筑市场的步伐加快,再加上新希望、娃哈哈等业外资本准备进入我省,这一切都对我省乳品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吴祖兴说。
“这预示着河南乳品业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我省乳品企业自身品牌建设刻不容缓,急需培育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省本地的乳品业强势品牌!”吴祖兴一针见血地指出。 那么,如何做大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增加发展后劲?
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的调查统计报告对此开出了应对“药方”:
一是依靠机制创新,在增长方式上有所突破,骨干企业要通过自身做强与兼并、合作相结合,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二是明确企业定位,对于大规模乳品企业,则要依靠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特色产品。
三是积极实施人才、技术、管理三大战略,重视人才培养,突破人才匮乏的瓶颈。
四是寻求企业间的协作和合作,积极整合行业内的品牌,加快做强河南乳品业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的乳品企业已经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上迈出了可喜步伐。
据调查统计报告显示,2003年,全省14个乳品骨干企业共开发新产品84个,其中60%的新产品成为企业的重点品牌产品,4个产品被评为河南省食品工业优秀产品。
另外,由花花牛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省乳品工程技术中心”标志着我省乳品工业科技达到一个新水平;巨尔公司创办了我省乳品行业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三色鸽乳业公司采用地热空调技术等建成了我省第一个符合GMP基本要求的新型乳品生产车间;科迪公司在胚胎生物技术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郑州牧专牵头承担的我省乳品行业第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奶制品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得到初步应用等。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200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