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民工荒”折射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珠水流金?日月,客囊万千下广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千上万外来民工南下广东。今年夏天珠三角令人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用工短缺。   记者近日走访珠三角部分城市发现,此次“民工荒”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的变化。   “跑远不如就近”???   全方位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崛起   “由于在家乡也能找到工作,现在很多民工不愿来广东。”今年以来,东莞市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宁康多次随政府赴内地招工,但每次招到的工人都比预料的要少得多。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东部发达地区企业、资本西进渐成气候,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经济圈初步形成,珠三角首次大面积用工短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各地对产业工人需求猛增,广东从吸纳全国劳动力的“就业洼地”变成了“平地”。   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不少农民工认为在薪金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原地就业既熟悉当地情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又可节省外出打工的出行成本,于是“跑远不如就近”成为许多民工的共识。   “工人挑老板”???   第二代民工登上经济舞台   “上个星期,我去东城镇的一家电子厂工作。那个企业地方偏,车间乱,每月薪水只有500元左右。”22岁的丁玉珍,在东莞市高土步镇劳动力市场已经找了3次工作,但她嫌介绍的企业不好,这次还是只做了一天就走掉了。   东莞市劳动局局长莫海明认为,中国的第二代民工正在形成并登上经济舞台。区别于普遍文化水准不高、“有工就打”的第一代民工,第二代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我保护、自我价值承认意识不断加强,对一些企业的侵权行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目前珠三角地区大量的打工者年龄在18岁至25岁、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上,这是第二代民工。他们在寻找工作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敢于挑肥拣瘦;敢于频繁跳槽;敢于为待遇同企业主“叫板”。   低劳动成本不再成为主要竞争力???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宝颖说,现在劳动力市场呈“哑铃型”缺工的特点:即两头需求大,中间基本饱和。一方面,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很多企业开出了较高的工酬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大量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的岗位需求量也很大。体力型工人的缺乏与珠三角薪酬状况、外省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密切相关,而技术性工人的供给不足,则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传统产业转移的结果。   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   市场力量为农民工落实“待遇”   在这场“民工荒”中,政府行政力量一直致力于改善却未能明显改善的民工待遇问题,正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调查材料认为,多年来外来工总体工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成为东莞陷入“招工难”的一大主因。“民工荒”在珠三角企业中造成了巨大反响,一些企业已在调整工资以吸引劳动力,不少企业主开始注意企业用工环境。   “这是市场法则作用的结果,”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所所长郑梓桢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行政力量一直对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珠三角的‘民工荒’中,市场力量涉足原先由政府政策和行政力量掌控的领域,并表现出巨大力量。” (新华社记者 蔡国兆 车晓蕙 赵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