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战略研究破题在即
              访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组组长王渝生   本报记者罗晖   一提起科技发展规划,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重大的科研课题和科技工程项目。而目前正在编制的我国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首次把创新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列为规划战略研究的专题之一。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组组长王渝生。   记者:在此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中,给予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如此重要的地位。请问,这是为什么?   王渝生: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有赖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而且,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对于先进文化的形成和普及,对于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正因为如此,在本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中,把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研究列为20个专题之一。这也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记者:那么,目前我国创新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它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什么差距呢?   王渝生:我国科技的产出效率不高、重大创新成果匮乏、原始性创新难以涌现、科学大师屈指可数的现状,除了受制于投入、条件和人才上的硬约束外,缺乏创新文化的有效支撑也是关键因素之一。而在目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表现主要有: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科研管理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方法不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的形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严重瓶颈之一。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7%%和4%%,1991年日本为3%%,1992年欧共体为5%%,2000年美国增长至17%%,而2003年我国公众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当前我国科学普及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二是科普基础设施、大众传媒和科普人才等科普能力薄弱,三是学校科技教育存在缺陷。   上述问题的存在,显然与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不适应,需要迅速改变。   记者:您是否能谈一下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王渝生:围绕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的思路,我们提出了未来创新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更新观念,倡导创新;完善制度,保障创新;打造团队,引领创新”。   围绕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普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思路,我们提出了未来科学普及工作的方针原则:“以人为本,公平普惠;转变机制,多元投入;强化基础,提高能力”。   记者:在未来的15年里,创新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王渝生:创新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是: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观,树立开放协作的竞争观,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扭转“速胜论”的价值取向,凝聚文化特色,振奋民族精神,从而构建和倡导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营造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确立多元互动的创新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体系,从而培育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通过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结构,建立协调有效的激励机制,建设开放流动的工作平台,完善科研道德约束机制,从而确立创新机构的组织规范和文化风格。   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改革科普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配合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各类科普活动;大力加强科普场馆建设,对现有场馆积极进行以强化科普教育功能为主的改造,建设国家科普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各种大众传媒的科普宣传力度,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有效提高我国的科普能力;加强农民、青少年、干部的科普工作,增进人民福祉;推进科技教育改革,尽快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延长受正规教育年限,夯实国民科学素质基础。   记者:为完成上述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的政策措施建议是什么?   王渝生:针对我国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针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制定相应的成果评价标准,探索和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评审活动告知制度、回避制度等评价制度。   完善聘任、职称、薪酬待遇、学术休假等制度,确立以专业奖项为主的社会化科技奖励制度,建立科研人员诚信体系,创造开放、流动、宽松的科研环境。   建立创新文化研究基地,设立创新文化研究基金。设立专门研究项目,挖掘中华文化传统对于创新文化建设的独特价值;全面分析研究各国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开展创新文化的实证研究。   政府和社会多方投入,设立青少年、大学生、青年工人创新奖励基金和教师创新培训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创新意识,普及创新文化。   把科普工作纳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完善各级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技、教育、科普创作、大众传媒界之间的协作,构建全社会科普动员机制。   科普经费投入应相当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4%%左右,建立从国家到民间的各类科普基金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发行科普彩票,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放宽科普文化产业的民间资本和海外资金准入制度,制定减免税费等具体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普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科普文化产业格局。   通过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培养大批合格的现代农业劳动者。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夏令营、“科技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普活动。通过科技课程以及各类培训、讲座等形式,向公务员进行系统的科普教育。   建设大城市科技博物馆、中小城市综合性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站、社区和乡镇科普文化活动室等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普信息库,实现科普资源共享。   设立国家科普大奖,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规划,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打造传媒的优秀科普品牌。中央电视台设立专门的科普频道。   在高校设立科学传播学专业,培养专业化科普人才,并对在职的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科普理论研究体系。   推进科技教育改革,普及高中教育,废除高中文理分科。师范院校设置综合性科技教育专业,培养职业化科学教师。   记者:我听说,“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组提出了一个重大专项建议。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重大专项的内容和意义吗?   王渝生:我们提出的重大专项建议是《全民科学普及行动计划》,有两大部分内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程”。前者包括:制定和颁布《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实施农民科普行动计划、青少年科普行动计划、干部和公务员科普行动计划、城镇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等科普行动计划、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传播行动计划等;后者包括: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众传媒科普能力建设工程、学校科技教育改革工程、科普创作工程、科普和创新文化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工程等。   如能实施上述行动和工程计划,将对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普能力、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为科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