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
  本报记者 李晓玮 王 平   破解“三农”难题,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世代所依附的土地上走出来,到城镇安家、就业,从而有效地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减少农民的数量,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城镇化进程,还可以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城镇化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支柱产业,吸引农民进城,让农民在城里有活干,能挣钱。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生,城镇化进程必须有发达的二三产业作支撑,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就是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我省这样的传统农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在农产品深加工和市场流通上下功夫, 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国内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城镇化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凡是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三农”问题就解决得比较好。   金秋时节,记者在河南农村采访时了解到,我省各地正在通过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力图破解农民就业和增收难题。   驻马店是豫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700多万人口中城镇人口只占15%。近年来,该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优化人居环境,培育支柱产业,吸引了大批农民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如今,到城镇就业已经成为该市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记者在采访中还看到,从郑州、洛阳、开封这样的中心城市,到周口、驻马店、漯河这样的中等城市,再到以县城、中心镇为代表的小城镇,城镇化的浪潮正席卷中原大地。   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十分重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具有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济势能高、带动效应大等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通过有效发挥它们的作用,可以带动、辐射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强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对于拥有近一亿人口的河南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可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地区的落后面貌,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无疑,这是加快河南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   加快城镇化进程,还要十分重视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城市体系中的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是离农民最近,农民最熟悉的城市,也是一定区域内农副产品的加工、流通基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城镇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吸引农民进城的作用更直接一些,同时,小城镇可以与中心城市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郑州、洛阳、南阳、新乡等市,小城镇对吸引农民进城,繁荣农村经济的作用已十分显著。尤其是洛阳,该市通过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培育产业,大大提高了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农民的吸引力。据该市有关部门统计,仅2003年一年,全市就有13.9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家、就业。   许多地方的实践还证明,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产业兴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城镇是二三产业的依托和载体,没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二三产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同时,二三产业又是城镇化的支撑,离开了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就会成为一个有“城”无“市”的空壳。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业兴市,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及移民搬迁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产业的聚集促进人口的聚集。   上蔡县荣光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上蔡县城西北部,记者看到,这家从浙江招商过来的制鞋企业,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城镇的发展,仅这个园区就带动了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县城的规模、基础设施水平也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不断扩大、提高。   眼下,在全省各地,这种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向产业园区转移,进而提升城市水平的例子比比皆是。特色支柱产业的壮大,增强了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化格局,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更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进一步为我省加快城镇化进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多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明确提出了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   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筑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选择巩义、新密、邓州等26个经济社会基础好,具有独特自然、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县(市、区),予以扶持,加快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地方区域性中心城市;   确定115个(后又增加到123个)重点镇,带动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   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从户籍、就业、子女入学以及城镇产业的培育、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为推进城镇化加油鼓劲。   省委、省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从根本上摒弃了过去以排斥农民进城为代价的城镇化政策,降低了农民进城的门槛,掀起了农民进城的热潮。据省建设厅统计,2002年、2003年,我省城镇化率连续两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较2003年底又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近几年全省每年约有130万农民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变成了城市市民。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带来了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不到30%,不仅远远低于沿海省份,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要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始终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省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坚冰”终将得到化解,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局面必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