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企业步入新的发展期
无锡9月26日电 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我国乡镇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国际化面临结构失衡、效益低下、聚集规模偏小、“小而全”的现象严重、融资维艰、信息不足、不熟悉国际化经营法则,走出去的难度较大等许多难题。这是出席今天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主办的“中国新型乡镇企业论坛”上,来自国内有关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们形成的一致共识。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效卓著,贡献很大。在新的发展阶段,乡镇企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快了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的步伐,增长方式逐步转到依靠质量效益促进内涵发展上来,增长主体逐步转到农村混合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上来,增长区域逐步转到产业集群区和小城镇上来,增长产业逐步转到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上来,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这次论坛上,大家认为,乡镇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仍然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全国具有普遍的导向意义,而对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来说,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不仅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机遇。但是,应当看到,当前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仍有很多制约因素。在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我国乡镇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形势下,乡镇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外经贸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意味着乡镇企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竞争和合作。今后,从国外进来的,不仅是企业、产品、服务、技术、资金,而且还有管理、规则、理念、信誉、程序,等等。因此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专家们指出,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为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的国际化,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宏观政策支持,企业自身必须实行机制转换,实现科技创新,提高整体素质。在宏观政策支持上,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乡镇企业的政策法规,但就总体而言还很不完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来有效地解决融资渠道不畅等当前影响乡镇企业发展和国际化的首要问题。如把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政府扶持乡镇企业的重要措施;建立、完善乡镇企业专项资金制度;借助深圳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板”的有利条件,建立优强乡镇企业上市融资的育成制度,尽可能地更多地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乡镇企业上市,促使更多优强乡镇企业实现社会直接融资。(作者:过国忠)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