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麦播期间病虫害防治工作
麦播期是预防多种小麦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做好麦播期间病虫害的防治,不但可以直接有效的控制地下害虫、全蚀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而且能大大降低小麦生长前期其它多种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对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开封市采取措施,切实抓好麦播期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病虫害发生情况
1.地下害虫:据9月13-18日调查,全市共挖439平方米,总虫数1119头,折合每亩1700头(去年虫量2924头/亩),其中蛴螬1516头/亩,蝼蛄99头/亩,金针虫85头/亩。粘土、两合土虫量分别达1975头/亩、1986头/亩,接近中度发生标准。按茬口分大豆田最重,平均虫量2468头/亩,花生田2182头/亩,均达到中度发生标准,红薯、玉米、棉花田平均虫量分别为1626头/亩、1587头/亩和1226头/亩。
2.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内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该病的发生蔓延,除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外,还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制约着当地小麦种子的繁育、调运,以及商品小麦的流通。今年5月,市植保站组织技术人员对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进行普查,结果是:38个乡镇的麦田有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达6.36万亩。如不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封锁控制,必将严重影响我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贸易。
3.纹枯病: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小麦纹枯病近几年在我市发生均较严重。2003-2004年度为中度偏重发生,今秋田间菌源充足,加之田间湿度较大,环境条件适宜其发生,如若掉以轻心,纹枯病有可能严重发生,将会对夏粮优质高产造成严重威胁。
二、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性;深耕细耙、随犁拾虫、杀死部分地下害虫。
2.化学防治
⑴药剂拌种兼防地下害虫及多种土传、种传病害:用50%的辛硫磷(按种子重量的0.1-0.2%)和2.5%的适乐时(按种子重量的0.1%,如是全蚀病发生地块,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湿拌),要先拌杀虫剂,稍堆闷再拌杀菌剂。可防治地下害虫、小麦全蚀病、纹枯病、黑穗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对全蚀病特别严重的地块可用12.5%的全蚀净按药、水、种1:50:500的比例拌种,控制效果达90%以上。
⑵土壤处理:在地下害虫发生较重地块,除采用药剂拌种外还应进行土壤处理。在犁前每亩用3%3911颗粒剂或3%甲基异硫磷3-4公斤或5%3911颗粒剂2-3公斤拌入20公斤细土,均匀撒于地表,耕翻入土。
信息来源:河南省农业厅 (200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