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超过美国品种
我国从1991年开始进行棉花抗虫基因的构建工作,1992年合成了BT单价抗虫基因,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独立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基因的国家。此后,抗虫基因构建由单价到双价。在转基因抗虫棉中,不仅有单抗棉铃虫,还有抗蚜虫等多抗品种。
转基因棉花的创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且令世人刮目相看。可是,在2001年后,我国种植的抗虫棉品种还是以美国品种为主,美国的抗虫棉在中国棉花主产区的种植面积达到60%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超过80%。面对巨大压力,全国有关部门实行大联合,打响了与国际跨国公司争夺中国棉业市场的持久战。
在黄河流域棉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生物所等科研单位及部分农业院校,派出大批科技人员深入棉花主产区,和当地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协力推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各类新品种。当年种植面积达到360万亩,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5.4%。今年,种植面积首次超过美国品种。
为了巩固已有的成绩,今年9月1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河南省漯河市专门组织“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现场观摩暨经验交流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说:“短短几年,中国的抗虫棉品种又夺回了失去的领地的事实证明,只有依靠民族自主创新的成果和抗虫棉产业化体系的建立,才是制胜的法宝。”在转基因棉花品种的科技创新上,我国科学家除采用世界通用的农杆菌导入法和基因枪法外,还独创了花粉管导入法,转化效率不断提高。年转基因规模上万株,初步实现了遗传转化的流水线作业,促进了品种(系)选育的不断加快。目前,已有8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既有常规抗虫棉品种,又有杂交抗虫品种;既有早熟抗虫棉品种,又有中晚熟抗虫棉品种;品种适应性既有适合黄河流域棉区的抗虫棉品种,又有适合长江流域的抗虫棉品种。有11个有苗头的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品种区域试验。这些新品种(系)的综合品质明显提高。新育成的品种(系),产量比美国的“新棉33B”高10%以上,抗病性、单铃重和衣分等指标也明显优于“新棉33B”。
针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后期早衰,科技人员提出了“健康栽培法”,在河北成安和山东惠民等地大面积示范试验取得成功,皮棉亩产分别达到144.6公斤和149公斤,比对照增产20%以上。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又开始了抗虫棉改良品质、提高产量等方面的基因构建工作。
为把科研成果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棉花所等与国内有关棉花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组建的科技贸易公司等主导型企业,以买断品种权或给予技术股的形式,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本省优质棉基地县棉花原种场、良棉厂共同组建的江苏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农业厅经作站联合本省优质棉基地县良种棉加工厂组建的豫棉公司等基地主导型企业,以优质棉基地为依托进行转基因抗虫棉良种产业化开发。湖北省优质棉产业协会,河北省河间市欣农研会等协会联合相关棉种企业,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之路,通过股份合作、联产联销、特许经营、品种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多种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经营模式。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虽然在产量、抗性等方面已明显优于美国抗虫棉品种。然而,与美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还要在抗虫棉的产量、抗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说,只有强强联合,使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品种优势与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加工基础设施、经营网络等优势互补,培育大型现代棉种企业集团,才能保持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0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