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论文为何难登国际高端会议
12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2005国际固态电路会议北京介绍会上,一条新闻引起媒体关注:第52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将于明年2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在入选本次会议的233篇论文中,美国93篇,日本44篇,韩国17篇,台湾地区15篇,中国内地仅1篇入选。
据介绍,国际固态电路会议创始于195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国际会议,有“集成电路工程师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称。国际上各个时期最尖端的固态电路技术(例如第一片集成电路),通常首先在这一会议上发表。
本报记者就此提问,在这样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上,中国内地为什么只有1篇论文入选?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固态电路协会北京分会主席、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志华教授回答说,中国内地本次共提交了15篇论文,其中来自大学的多,工业界的少,但被选中的论文来自工业界。虽然只有1篇论文入选,但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入选。去年的会议我们只提交了1篇论文,没有入选;而此前我们甚至没有论文提交。
在分析中国内地入选论文少的原因时,王志华教授认为,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反映所在国家的工业水平,在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时,很难有顶级成果;第二,从主观上说,工业界、学术界公布这方面成果的愿望还不那么强烈;第三,我们有些论文的英文写作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质量;第四,按照惯例,发表论文同时要参加国际会议,而较高的参会费用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据了解,中国内地入选的论文是艾迪悌新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科研成果《一种自偏置电流模滤波的锁相环时钟发生器》。该成果因为在自偏置和电流模滤波方面的独特创新,使电路的成本和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入选的233篇论文中,59%来自工业界,41%来自大学。对此,2005国际固态电路会议远东区分会主席Ku鄄nihikoIizuka分析说,集成电路的发展有很多驱动力来自商业应用。公司要获得商业成功和利润,必须研究顶级技术,要研究顶级技术就要加大投入。工业界的投入大于学术界,所以描述成果的论文也是工业界多于学术界。
曾经5次参加国际固态电路会议的王志华教授感慨地说,在以往的会议上能看到很多黄皮肤的华裔工程师,但来自中国内地的参会者却很少,而工业界几乎没有人参加。他呼吁通过媒体宣传,引导中国的工业界、学术界更多地关注相关国际顶级会议,参与国际前沿竞争。( 记者 仇方迎 )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