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评述
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全年粮食产量超过9100亿斤。其中,夏粮产量达到2021亿斤,比去年增产4.8%,扭转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早稻面积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全国早稻产量达到321亿公斤,增产8.8%;秋粮生产也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5亿亩,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今年粮食生产的巨大成绩,是政策驱动、市场拉动和工作推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策驱动:宏观调控和具体实惠鼓励种粮
粮食生产的喜人局面,主要得益于政策驱动。从去年10月开始,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实行宏观调控,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提出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问民情,讲政策,督促各地抓好粮食生产。
为了保护耕地,中央决定,暂停耕地占用审批,清理各种开发区和园区,坚决制止和纠正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坚决守住基本农田保护这条红线;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四个紧急通知;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等“三补一减”政策,调动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启动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据统计,中央财政向种粮农民发放直补资金116亿元,近6亿粮农直接受益,全国有28个省份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6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3个粮食主产省12.4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补贴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农机补贴4亿多元。
与此同时,还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制定了早籼稻、中稻、晚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对化肥生产和进出口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大力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随意抬高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
市场拉动:粮价攀升刺激农民多多种粮
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除了政策驱动作用外,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很明显。
始自2003年10月的新一轮粮价上涨,很明显是一次恢复性上涨。从今年6月至9月的数字看,粮价同比涨幅一直在30%以上。引发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粮食连年减产造成的供需失衡。从供给角度讲,我国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5123亿公斤后,便开始一路下滑,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乃至耕地面积都在大量减少。粮食专家用“三个最低”来描述近年的粮食形势:即从1998年~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7亿亩降至15亿亩,为建国以来最低;粮食年总产量从5123亿公斤下降到4307亿公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低水平;而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从412公斤降至22年来334公斤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粮食需求却在以每年50亿公斤的速度刚性增长,2003年粮食需求约为4850亿公斤,产量却只有4307亿公斤,从纯粹自主角度讲,供需缺口超过500亿公斤。而由于连续的粮食减产,此前我国较高的粮食库存已释放至平衡点。所以,粮价上涨是市场对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反应。
面对粮价的恢复性上涨,政府调控部门没有像以往那样急于抛售储备粮平抑价格,而是冷静分析粮价上涨利弊,本着尊重价格规律的思路,顺势而为,给粮价留出了一定的上行空间。粮价攀升的市场信号使农民发现种粮有利可图,从而刺激农民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这一尊重并善用市场规律的行动,调节了粮食供需和城乡收入差异,成为宏观调控中精彩的一笔。
工作推动:各方协力落实种粮政策到位
各级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落实中央的政策和部署,国家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全力以赴,在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为了督导各地抓粮食生产,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落实各项农业政策等方面组织开展了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区市都向粮食生产第一线派出了检查组和督导组,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粮食局、农发行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各地落实直补政策情况进行了检查;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查处非法征占耕地;科技部门为促进科技兴粮安排了重大科技专项;农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政策,督导落实,指导服务。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分三批共派出了56个春耕生产督导组和30多个专家指导组分赴29个省区市督察、指导政策落实和春耕生产工作。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今年不仅政策好,而且落实得好。
明年是新阶段粮食恢复发展的第二年,是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确保3年内增产450亿公斤的关键一年。我国的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表明,粮食生产周期比较长,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粮食生产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生产这根弦始终不能松。只有保持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建设,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科技支撑、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等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出现周期性的粮食波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兰生)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