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立项研究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日前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自1992年首先在浙江发现对多菌灵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病菌以来,抗药性病菌迅速扩散蔓延至华东各省。这将使我国目前惟一的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手段完全失效。专家称,以后一旦遇到多雨年份,华东地区小麦赤霉病将无法控制。
目前我国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单一。国内自20世纪70年代初引入高效、低毒、安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病在面积流行危害。但是,现在不缺乏防治赤霉病的其他有效措施和多菌灵以外的高效、低毒杀菌剂。
目前在我国已经具备抗药性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危害条件。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从1985年开始连续监测我国赤霉病病性发展态势,1992年首先在浙江赤霉病病菌群体中发现对多菌灵有抗性的病菌。1994年,抗药性病菌迅速扩散蔓延到江苏和上海。目前,抗药性小麦赤霉病病菌已经蔓延到上海和江苏全境。尽管2004年赤霉病没有流行危害,但是抗药性病菌在病原群体中的比例在不同县市范围内已经达到1%-58%,特别是部分用药水增高的良种繁育基地,抗药性群体比例已高达37.9%-54.2%。抗药性病菌将随着种子运输迅速扩散蔓延。根据抗药性发展规律,估计在没有监测的安徽、山东等地也已经存在抗药性问题。
研究人员证实,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水平很高,一旦表现抗性,啬用药量也无济于事。由于病原菌在自然界的数量巨大,只要群体中抗药性个体达到1%以上,小麦开化期遇多雨年份即可引起抗药性病害流行,而且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防治将完全没有效果。这一点,已经于1998年和2003年在浙江和江苏部分地区得到证实。
研究人员称,以后一旦遇到多雨年份,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华东地区将无法控制。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赤霉病病菌抗药性监测体系,立项研究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的流行规律和治理关键技术,特别是加快研究开发可替代多菌灵的高效、低毒、安全的新型杀菌剂。
信息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200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