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粮食,怎样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去年中央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之后,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的1/10;农民人均纯收入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去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政策好、市场活、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讲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措施的结果。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确保农民收入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是做好今年“三农”工作的关键。为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访“三农” 话增收》,敬请读者关注。   近几年,随着部分普通农产品出现结构性盈余,一些农产品出现了“卖难”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也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于是,粮食生产还能不能实现农民增收,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那么,粮食生产还能不能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两个基本事实必须提及:其一,我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其二,在我省960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达70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多。   这样两个基本事实,决定了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有责任、有义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同时,作为产粮大省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省,搞好粮食生产,也关系到我省96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及工业用粮的需要,关系着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情况下,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仍然是我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格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因此,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民增收,对粮食主产区而言,首先还是要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文章做好、做足,通过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记者在驻马店、漯河、新乡、周口等地农村采访时,就看到不少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粮食加工、流通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范例。   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县西平,聘请省农科院青年专家许为钢博士做技术顾问,大力发展优质小麦“郑麦9023”,亩增效益14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几年来,该县种植“郑麦9023”,综合增效近4亿元。   在临颍县,由南街、龙堂、北徐庄3个村创办的粮食加工企业,拉长了粮食的产业链条,不仅使该县的粮食销得了、效益好,还“吃掉”了周边地区的余粮,安排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门路。   由此可见,抓好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完全能够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那么,怎样通过抓好粮食生产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呢?   专家指出,抓好粮食生产,不能按传统方法,走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老路子。要创新粮食生产思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目标,走优质化、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道路,把粮食的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综合开发,使粮食不仅产量增长,而且价值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种粮农民增收的空间。   要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及比例,确保粮食产出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据专家测算,目前,种植一亩优质小麦的净产值比普通小麦要高约30元。在西平县,农民种植优质小麦“郑麦9023”,亩均增效140元以上。因此,应根据我省实际及未来市场对粮食需求状况的判断,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   要把发展粮食生产和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农业和最终需求的中间环节,它既能直接带动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扩张,又能拉动提供初级产品的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已达90%以上,而我国只有20%~30%,河南则更低。因此,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开发粮食深加工系列产品,不仅可以实现粮食的转化增值,还能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积极探索建立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水平。   惟有如此,才能使种粮农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