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河南日报:张改平??十年琢璧报桑梓
《河南日报》2005年1月20日第12版 视点?人物                张改平??十年琢璧报桑梓                 本报记者 尹江勇   新年伊始,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揭晓,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博士以其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研制中的突出贡献,摘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科技界人士评价:这一成绩,实现了我省在基础学科领域的突破,为河南科技事业献上了一份厚礼。 为了给家乡父老准备这份礼物,张改平在生物科学园地里耕耘了10个春秋。                  “做高水平、有大用的技术”   张改平是内黄县人,1978年考上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到河南科技学院当了一名教师。   1989年1月,张改平赴英国设菲尔德大学攻读生物技术,1993年获得哈特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伦敦大学完成了分子病毒学与免疫病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11月,张改平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河南省农科院像抢“宝贝”一样接回了这位“洋博士”,并很快为他组建了生物技术研究室。   回国后,张改平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我国每年因畜禽传染病遭受的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完成这一课题,对控制和消灭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攻关,张改平终于获得成功,他研制出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快速诊断试纸条”,仅需1~5分钟即可准确显示结果。   以此为切入点,他创立了一个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平台,研制出系统的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同行赞为“动物疫病快速检测的革命”。   “我们一定要做出高水平、有大用、能解决重大问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来!”这是张改平的工作指南。   由于成果丰硕,1995年,张改平被评为国家和人事部重点资助的20名跨世纪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之一;1996年,他获得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                  “让成果转化为中国的GDP”   “我们要做就做原创性的工作,不要跟在别人后边跑。”张改平这样教导学生,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克隆和表达了牛丙种免疫球蛋白受体的四种分子;   他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中“电磁亲和分子克隆技术研究”和“沙冬青抗冻蛋白基因克隆研究”,填补了我省在863项目上的空白;   他所从事的畜禽白细胞表面分子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   2001年,张改平组建了河南百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生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工作。 “我把科研成果看作亲生孩子一样,我想让它转化为商品。我并不太在意自己能挣多少钱,但是能看到自己的研究转化为中国的GDP,我就非常欣慰了。”张改平说。                  “两个对不起”   突出的研究成就给张改平带来了很高的学术声誉,也招来众多的“绣球”。   全国有许多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大学曾多次邀请他去工作,许以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张改平均婉言谢绝。   他说:“如果我走了,有两个对不起。一是对不起河南人民。省里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投资1000多万元为我的项目建立实验室,我走了,会对河南造成很大的损失;再就是对不起我手下这个学术研究集体。”   为河南建立一个先进的重点实验室和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是张改平的两个心愿。   自从我省推出建立重点实验室的计划后,张改平于2002年承担了筹建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的任务,并兼任实验室主任。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实验室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预防兽医学领域的先进实验室之一。    张改平还领导着一个30人组成的青年研究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3岁。   学生们都满怀敬意地说,他是团队的梯子。虽然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但在张改平实际主持的许多成果上,第一主持人的名字并不是他。在一些国家或省级的重要项目和奖励中,他常把荣誉和奖励让给团队里的技术骨干,支持他们迅速成长。   十年苦心雕琢,张改平想要奉献给家乡的,又何止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一块美玉?③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