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论文重要的是国家的科学前途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大猷
科学网2005年1月27日讯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和科学时报社联合组织的“首都科教界‘培育学术生态,净化学术环境’座谈会”1月27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何祚庥,中国科学院政策所研究员樊洪业,科技部信息所总工程师武夷山等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2005年1月3日, 科学时报发表了何祚庥院士关于“重建学术生态,净化学术环境”的重要倡议,这个倡议得到了学术界、包括许多院士的大力支持,很多专家学者都给本报打来电话致意,并给本报投稿。此次座谈会上,专家们就学术生态和学术环境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们的真知灼见得到了来宾们的积极响应。本报将从今天起陆续摘录专家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科学界现在有些不太好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说它是违反科学道德,还算不上,说是违反法律,也不能这么说,但总之是不好。最近检查了一下我们的学报,看到里面的文章,作者大多是几个人的,最多的是七八个人,作者是一个人的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科学研究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哪有这么凑巧是七八个人同时创造了一个成果或思想的?
这里面反映了好多问题。有的是顺便搭一个车,你那儿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名字写上对你没有损失,对我不就有好处吗?有的是文章不怎么样,就找一个有名的人挂上,这样可以提高文章的采用率,诸如此类就加到七八个人。此外与研究机构也有关系,假如一个研究机构有30人,结果一年只能出两篇文章,那么这两篇文章肯定要列上这30个人了。
这一现象要是去追究,也很难追究,最好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比方说一篇文章如果写7个作者名字的,那每一个人的贡献就是1/7篇,并正式记录在案。这对于真正做研究的人来说,如果做了半天只算1/7的贡献,那就有点委屈了,所以他就会少找一些人。最好是两边采取措施,科研单位也要同时做一个决定,每一位科研人员每年至少要发表一篇文章,这要求不高。有了这样两个规定,这样的现象就会减少,并且可以增加我们的科学工作,使科研工作做得更好。老是好多人在一块吃大锅饭,会使我们整个国家的科学贡献受到影响。
学术论文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也是不对的。论文的数目,只是一个产量,还应该讲产值,这个产值就是论文的质量。1993年到1997年的5年,我们国家42万科研人员,发表在所有杂志上的学术文章是66万篇,引用次数比较多的只有2.1万篇。英国的统计显示,目前世界上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有30个,发表的文章占全世界发表文章的98%。按文章总体质量可以把这30个国家分作三类,第一类文章引用次数很多、质量最高的国家有8个,发表的文章总量占84.5%;第二类国家有9个,发表的论文占14%;其余还有14个国家,文章总量占2.5%。中国在30个国家里面排第19位,处在第三批中。
1955年我们讨论过半导体的问题,那时候半导体刚出现。1956年我们做了科学规划,半导体技术也在规划里面,并且立刻组织了半导体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参与攻关。如今差不多50年过去了,在半导体方面的发展非常大,从半导体管发展到了几百万单元的集成电路。但在这些发展中,有多少是中国作出的贡献,有多少是中国提出来的新技术呢?几乎没有。
所以,发表学术论文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忘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前途问题。假如不能够在研究开发方面做出成绩来,做出重大的成绩来,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就要受到影响。
信息来源:http://www.sciencetimes.com.cn (200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