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制成缓/控释肥料
记者 范建
本报讯 普通化肥的低利用率和高环境风险,是困扰全球的重大难题。我国农业科学家最近研制成功一种环境友好型缓/控释肥料,不仅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遏止环境污染。这项成果2月16日在北京通过鉴定。
这一课题的主持人赵秉强博士在解释施这种肥料之所以损失少、利用率高、有利环境的原因时说:“因为是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简化了施肥技术,所以能实现一次性施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5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制与产业化”研究,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持了环境友好型肥料较高的控释性能,从而构建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肥料技术平台,为绿色食品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这种肥料含有系列无机营养型包膜控释材料,以及营养包膜材料反应型粘结剂,通过反应形成致密控释膜。科学家说,这种包膜就好像是一个开关,它根据大田里的自然温度进行调节,土壤需要多少它就给多少。另外,保水型控释肥料则实现水肥一体化调控。如同傻瓜型的肥料,对农民来说特别适用。科学家说,包膜控释期由原有的30?40天延长到180?240天,是对无机材料包膜控释期短的突破。
科学家还建立了以天然无毒溶剂、可降解材料包衣、密闭式喷动设备生产树脂包衣控释肥料的技术与新工艺。树脂包衣生产设备,也填补了国内外喷动包膜设备的空白。科学家还发明一种固?液反应成膜生产技术来生产高性能缓释肥料,这种无机材料包膜与有机材料胶结键合联动控释的双控复合型缓释肥料,显著提高了养分的控释性能。
这个技术除了用于最常用的氮肥外,还建立了生产促?缓双向控释磷肥的新技术,和以水(沙、土)法测定养分释放率和土壤?作物体系中农化性状的评价方法。
由于缓/控释肥料价格较高,国外一直未能进入大田作物应用。目前,我国科学家已取得这种肥料的15项创新技术成果,获12项专利,研制了10个系列50多个小试、中试和产业化新产品,建成10个新产品示范基地和12条产业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3.7万吨,生产销售肥料30多万吨。据介绍,目前,这一新型肥料已在全国12个省(市、区)的大田作物、蔬菜、园艺、林木、花卉、草坪以及沙漠人工植被、矿山植被修复等累计应用面积398万亩。我国的新产品价格只有国外控释肥料产品的1/4。目前,已出口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以及销往我国台湾省的控释肥料累计5500吨,为国家创汇160万美元。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