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立法才能杜绝学术腐败
  拿到全国人大代表李主其的名片,上面第一个头衔是“十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而让他引来无数媒体聚焦的“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已经消失。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及最多的,却还是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委员会的一切。李主其表示,只有立法才是解决学术腐败的根本方法。   学术腐败有三种表现   记者:近几年“学术腐败”成为一个关注热点,特别是基金委还通报过多起违规案件。所谓“学术腐败”有哪些表现形式?   李主其:首先要指出,学术腐败并非中国特色,也非中国独有,全世界都存在。比如鼎鼎大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前年也出现科学丑闻。我们国家确实存在学术腐败,而且应该高度重视。   但从我在基金委的工作经历来看,所谓学术腐败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申请者,包括在学术上的弄虚作假,剽窃别人成果,或者自己的实验数据不真实,得出虚假的结论。有人不同意说,学术上没有腐败,只有经济、行政上有腐败;但我认为不是,腐败是和道德相违背的,科学也有科学道德。二是评审者,不严格地尊重事实,没有按照科学标准来进行审核,而是故意给熟人、学生、老师的申请打高分。还有一种行为,申请者的题目支持了评审者的学术观点,也不管其是对是错,一律表示支持。这都是不正常的。三是管理人员,也有许多问题,但可能更多是管理问题。   记者:违规案件公布后,引发了什么样的反应?   李主其:那些案件公布后,还是很受大家的欢迎。但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小震动。有不少人对此很不满意。但我认为,这些人可能本身就是有不良行为的,或者对我们当时的工作不很了解。因为我知道,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还是支持我们的做法。   研究失败≠学术腐败   记者:查处学术腐败和工商部门对商品打假不同,在操作上有什么样具体的适用原则?   李主其:商品打假是对制成品的进行打击。但对于学术界,可能在我们监察时不存在什么成品,成果。我们只是在考查他们有没有资格获得我们的基金支持。查处“学术腐败”有一个原则,就是对歪门邪道、违反科学道德的做法坚持予以揭发、予以公示、予以处理的原则。这对净化学术空气很有好处。而且这个监察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例如,对于已获得了基金的项目或个人,我们不但有考查,第二年还要进行中审,在第三年还有结题评审。   记者:后两个审查与监督“学术腐败”有哪些联系?   李主其:目前,我个人认为基金委在中审和结题评审的工作力度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但结题评审可能对最终确定某一项目是否属于“学术腐败”有很大影响。我问你一个问题,有学者对一个研究申请了一个课题,研究了三年,结果发现没有该研究,该研究不成立。这时基金委要对该课题评审打分,你认为这种情况该打多少分?   记者:如果我是您,就打不及格。   李主其:这是普通人的想法,但我们的结题评审主要就是看这名学者是否认真实施了这个题目,他如果按照自己原先思路认真去做了,最后证明自己原来想要的结论不成立,那我们的评价就给“优”。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完成课题,结果达不到,是没有研究成功,但这也具体证明了按照这条思路就不能完成该课题。他研究过了,别人不必再这样做。就好像永动机,已经证明不成立了,“永动机不存在”这个结论已经是真理了,就不要再做了。   记者:每年在基础科学方面查处的学术腐败平均有多少件?   李主其:不能说多,但也不少,2003年有十多件。但是这个数量绝不能来解释学术领域的环境好坏。基金委通报违规案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学术界的环境怎样,主要是要向社会表明,基金委提供的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可以随便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