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巾帼何日撑起半边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叶玉如相继荣膺“女性诺贝尔奖”??在已连续举办6届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选中,中国独占二席。
无独有偶,上海社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上海市女工程师群体研究报告》显示:在上海的女工程师中,有76.4%参加过重大工程项目,还有28.7%亲自主持过工程项目。
“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我们更应直面当前女科学家成长的隐忧。”在本市日前举行的一次国际女工程师圆桌会议上,中国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刘恕列举的一组数据,则不容乐观: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所选聘的175名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只有8人;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聘请的19位专家组成员中,至今尚未出现女性的倩影;在167个全国性自然科学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女性仅占8%。在代表我国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最高学术荣誉的两院院士中,女性比例尤低:中国科学院现有500名院士,女性仅30人,占6%;中国工程院现有院士627名,女性为36位,仅占5.74%。迄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7位杰出科技专家,依然是清一色的“阳刚之气”。这些足以说明,在我国顶尖科技专家中,女性仍属凤毛麟角。
虽说现在大学中女生比例已达40.98%,但是对于女科技人员的未来,刘恕仍感忧心忡忡: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已聘请的537名“长江学者”中,女性仅21人,占3.9%;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840名入选者中,女性42人,占5%;在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前7届获奖的691人中,女性47位,占7.3%。这些入围的都是45岁以下的科技精英,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未来。
“这一喜一忧的两组数据,看似矛盾,却全面勾勒出了女性在我国科技界的现状,”上海市女工程师联谊会名誉理事长谭芸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女性进入科技界、工程界的性别障碍已基本消除,而另一方面,大多数女性的自信心还不够强,尤其缺乏追求卓越的必胜信念。“当然,生儿育女,女性所承担的这一社会义务,也是拖累她们取得一流成绩的客观因素。”
专程来沪的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长帕特丽夏?盖洛威,则以自身成长经历为中国女性鼓劲。她在上中学时,因为有一次聆听了一位著名建筑师的演讲,对于工程技术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便立志选择土木工程作为自己毕生的职业。她的智慧和努力终于赢得了同行的钦佩,而且至今仍执掌着男性占主导的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这位金发碧眼的工程学博士告诫中国姐妹们:“应该消除人们潜意识中为女性设定的‘角色模型’,女性不仅可以从事艺术、教育等职业,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也一样会出色。”
家庭的支持,社会的理解,个人的志向、努力和天分……,与会专家的意见越来越趋于一致??真正要撑起中国科研“半边天”,不仅需要女性自身的睿智和勤勉,更有待全社会的支持与理解。 (王勇)
信息来源:《文汇报》 (200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