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部地区农业快速发展献计策
保护粮食主产区地位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杨邦杰
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长期以来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承受着粮食供求的市场风险。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逐年减少,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西南贫困地区受限于山石地形。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中部的农业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往往是产粮越多,贡献越大,农民收入越低,地方财政越穷。
中部仍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主产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水稻产量占全国的36%,在调研中看到代代耕耘、代代相传的水稻田被一车车的土石覆盖建开发区,令人心疼。水田如果被占用,是难以恢复的。
中部要建经济强省,必须是以农业强省为基础。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能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的目标。
粮食生产要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才能有效益。当前中部地区依靠粮食生产求发展、求效益,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有助于规模化生产与新技术推广。要加大科技投入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如超级稻开发与推广,单产上去后,可以调整粮经比,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粮食的加工要出品牌,形成规模效益。
合理调整粮食主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要让种粮大县也能受益。国家要尽可能地多增加投入,通过优势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措施支持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
推行制度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 牛文元
尽管中部地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完善中国经济腹地的构建形成承东启西的现代产业基地,但是由于一产比例高(接近20%)、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城市化率低、区域自然灾害频度大、移民安置压力大、“三农”问题严重、市场发育水平较低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应大力推行制度的创新。
建立国家粮食补偿制度,形成以资本换粮食的市场格局,促进中部农业大省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每产出多养活100万人口的粮食,应由东部缺粮地区按照1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平均承载的经济总量(约为15亿元)所产生的利润,补偿农业地区的发展,由此既实现了国家对于源头产业的扶持,又使国家粮食安全和鼓励种粮积极性的目标得以落实。
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制度,增强中部地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以目前每年平均自然灾害损失1200亿元为基础准备金,建议由中央(占一半)和地方31个省市区(占一半按人口数分配)共同筹集。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中部各省针对东部需求,定向培育人才,以促进中部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引导发展劳务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 朱坦
未来数十年,中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影响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塑造和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将影响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加快中部发展问题全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使“中部崛起”?我认为首先应当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的是“三农问题”,重中之重是农民问题。因为中部地区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产区,然而人多地少,使之成为全国“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部地区农民富裕、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的关键之一。
有资料显示,2003年,仅湖南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就接近1200万,劳务收入达540亿元,劳务总收入为全省财政总收入的91.1%,占全省GDP的9.5%。事实说明,把劳务经济引导好、发展好,是解决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渠道。
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劳务经济”,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服务到实处。如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维权能力;结合实际,具体指导有关劳动法规,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等等。
全社会都要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充分认识农民工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打破身份界限,给予平等待遇,对农民工要多一份感情,多一点关心,多一些理解,使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诸如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秘书长 曹鸿鸣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中部地区崛起,要充分发挥好农业优势,重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搞突破,而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培植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果品、蔬菜、油料、茶叶、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走农林畜渔综合全面发展的路子。
要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搞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品种结构,实行品种的多样化。要瞄准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重视食品的安全性,真正使我们的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中部地区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农产品加工值的潜力很大,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多培育在国内外叫响的品牌。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0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