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本报驻日本记者陈超
2004年,中美分别保持了9.5%%和4.4%%的高经济增长率。其中,中国的GDP虽然仅占世界GDP的4%%,约为日本的1/3,但是以IMF购买力评价水评换算,中国的GDP已达到世界的13%%,仅次于21%%的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位。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指标计算,由于中国的贡献,世界经济增长提高了1.2个百分点,美国为提高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0.9个百分点。
日本富士通综合研究所首席主任研究员朱炎最近撰文,对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贡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中美擎起世界经济半边天
朱炎认为,中国今年继续执行去年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实行的缓和政策。受此影响,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的再生产活动有所减速,企业开始了调整库存等活动。但是,中国至少需要8%%的经济增长率来吸收农村和国营企业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来维护国内经济稳定。
但是,由于个人消费和出口保持较高水平增长,企业在调整库存之后,新的五年计划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出台,将刺激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提高,200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接近9%%。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虽然经过加息和原油价格上升的考验,但是以个人消费和设备投资为主导,年经济增长率将持续4%%的增长水平。如果今后美国物价持续稳定利率上升出现缓和的话,可以预期将长期保持良好的势头。
美国虽然遭受了原油升值带来的物价上升压力,但是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些不利因素被企业所吸收,目前消费物价仍然持续稳定。今后利率上升将会出现减缓趋势,美国经济至少在2006年之前将保持3%%以上的坚挺势头。
200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5%%,朱炎认为,中美两国分别为9.5%%和4.4%%的高经济增长率支撑了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一半,今后,中美两国仍然是牵引世界经济的动力。
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仍可达9%%
中国经济在2003年实现了9.3%%的增长率,2004年达到了9.5%%。今年中国1月至2月的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呈现好的兆头。
但是,过高的经济增长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警觉。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完成了经济政策的转换,决定今年继续执行去年实施的紧缩经济政策,以往实施的稳健的通货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转化为稳健的通货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时人民代表大会设定并通过了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即与去年相比增长8%%的目标值,强调适度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主张经济增长类型的转变。中国政府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节省能源、循环型经济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达到略低于9%%的高水平。朱炎认为,中国经济今后的课题是如何控制占GDP5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失控,将会出现过剩的设备和不良债权等棘手问题。
资源不足和地区差距
是高增长障碍
中国经济政策已从重视高速增长转为重视资源与环境协调的稳定增长。其背景是因为存在三个风险妨碍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中,最大的风险因素是资源问题。资源供给不足是制约增长的最大因素,过于依靠进口资源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增加资源进口,会招致世界性资源价格上涨,增加成本。供给不足与价格上涨会刺激投资急剧增加,最后极有可能带来供给过剩。
经济差距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农村与农业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农业振兴政策,但这需要时间才能呈现出政策效果。劳动力不足也是潜在的问题。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依靠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由于近年来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状况没有明显好转,从2004年起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预计这一现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第三个风险因素是经济高度增长本身带来的问题。预计不久将会出现钢铁和电力等生产过剩,将给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紧缩政策虽能给不动产开发和价格上扬降温,同时也应该警惕带来泡沫经济破裂的危险。此外,中国产品的出口激增可能增加贸易摩擦的风险,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也将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上述不利因素,但是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大势所趋。上述三个风险因素并不能阻止中国经济高度增长的步伐。主要增长因素即投资、消费、出口的增加依然强劲,依然能够保证经济不断发展。
中国在一部分过剩领域实行了紧缩政策,但是全体需求依然旺盛,以交通网和通信网为中心的基本设施建设、城市开发、能源开发、原材料等化学工业领域今后依然会投资旺盛。个人收入的提高使个人消费继续扩大,特别是对住宅、汽车和家电的需求加大。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以低成本的“世界工厂”向世界提供各国所需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持续增加。在出口产品中,机电和电子产品所占比率提高,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率上升。虽然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等问题,但是中国农村地区仍有1亿至2亿人口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难解决。
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惯性作用、地方政府对高增长率追求的渴望以及企业扩张愿望等因素,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高于政府制定的8%%的目标,将达到略低于9%%的增长水平。
“中国特需”还将持续
自2003年以后,“中国特需”为日本恢复景气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后预计“中国特需”现象还将持续下去。中国今后对原材料的需求仍然强劲,钢铁、石油化工等对华出口继续扩大。由于消费扩大,在汽车、家电等领域本地生产与零部件出口也将持续增长,由于投资热不降温,工厂和大型设备投资以及出口会持续增加。在这一情况下,日本企业将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风险进行重新研究,及时调整对华投资政策。如在节能、环境、农业等产业领域实行奖励政策,加紧实现进入中国的步伐。考虑到由于人民币升值将对在华日资企业产生负面影响,日本将尽快做出政策调整,找到对策。
美国也充分享受到了中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好处,对华进口快速增长。
2004年,美国的对华进口达1967亿美元,占美国2004年全部进口的11.2%%。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业通过扩大在中国采购商品,维持了低价格的战略优势。美国正是由于扩大了从中国的进口,才保持了在不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持续增长。
美国的对华出口也在持续增加,目前美日企业正在联手投标在中国建设核电站项目。美国2004年对华贸易赤字为1620亿美元,超过与日本的贸易赤字,但是美国并没有对中国施加像过去对日本一样的压力,这是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一种互补互利的关系,各有所求。美国同时也在享受中美贸易为其带来的甜头。(本报东京4月11日电)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