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农资价格上涨为何屡“限”难止
                    张小林 张长安   对于2004年春开始的新一轮农资价格上涨,尽管中央采取了“限价”措施,但农资价格仍是“涨声一片”,屡“限”难止。   农资涨价侵蚀农民利益   2004年被看作是求解中国“三农”难题的破题之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但在仔细审视去年农业所取得成绩的时候,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增收基础并不牢固,特别是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有可能侵蚀掉支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   甘肃省城调队提供的数据表明,2004年1~11月,甘肃的农资价格涨幅为7.4%,而2003年同期的农资价格涨幅仅为1.8%,农资价格飙升到了近10年的高位。   面对农资价格的持续大幅走高,不仅农民犯愁,一些生产商、经销商也表示担忧:“我们现在很矛盾,不生产的话,肯定会出现化肥紧缺。可要生产,现在的原材料价格那么高,万一国家调控农资价格,我们就会血本无归。”   市场以外因素推动涨价   人们通常将这轮农资涨价的原因归结为能源原材料涨价和运力紧张引致的“成本推动”,以及新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引致的“需求拉动”。但在实际采访中了解到,这是市场外的因素所致。   一家大型国有化肥厂的负责人介绍说,化肥涨价,与国家压缩化肥进口配额30%有直接关系。他们的主要产品尿素,出厂价从每吨1180元上升到了每吨1380元,如果国家不限价的话,会涨到每吨1500元以上。他们估算,涨价的200元中,水电煤原材料涨价因素仅占10%,进口配额减少因素占30%,其余的60%是企业搭车涨价。   他的说法,与去年化肥进出口数据相互印证。2004年,我国进口化肥732万吨,比2003年的1213万吨陡降40%。   尿素类上市公司去年的超常业绩似乎也在说明什么。已公布的2004年年报或有关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尿素类上市公司基本上实现了60%或60%以上的净利润增幅。   与此同时,在粮棉进口方面,2004年中央政府又进行了反向操作:紧急大量进口粮棉,紧急刹车出口玉米。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使国内粮棉等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价格的上涨,妨碍了化肥涨价向下游的递推。   当涨价已经形成时,用限价来约束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干预行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有媒体披露,去年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肇源县和肇州县的尿素零售价平均为每吨2500元。扣除正常的批零差价,起码比国家限价上限高出1/4。   “综合措施”代替“限价措施”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已赫然列入。值得留意的是,“综合措施”代替了政府惯用的“限价措施”。   “综合措施”可能是什么?有关人士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农资充分市场化,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和企业的不当获利。作为并不具备外部性和天然垄断性的行业,只有充分市场化,造就充分竞争的环境,资源配置才会更加有效地实现供求均衡。有专家建议,为了规避农资市场风险,不妨引入期货工具,避免农资价格的大起大落。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漱兰认为,市场化也并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