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河南省发展甘薯生产的优势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肖利贞   甘薯是我国主要的低投入、高产出、抗旱、耐瘠作物之一。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甘薯正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而日益受重视。甘薯已由粮食作物转变为多用途、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并逐步向综合利用及商品化方向发展。   一、甘薯生产发展的优势   1.资源优势 我省是甘薯生产第三大省,全省常年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鲜薯总产达1200万?1500万吨,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1/10以上。   2.抗灾优势 甘薯耐旱、耐瘠薄、抗风沙,再生能力强,特别适于旱薄地、沙荒地种植。   3.营养优势 甘薯富含淀粉、可溶性糖、食用纤维、多种维生素,如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E;含有多种矿物营养,如钙、铁、钾以及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黏液蛋白、脱氢表雄酮和硒等。甘薯是食品、饲料工业原料,也是世界公认的营养食品及保健食品。   4.综合利用优势 甘薯是粮、经、饲兼用作物,其中约35%用于“三粉”(淀粉、粉条、粉皮)加工;20%晒成薯干,作为轻工、医药原料,鲜食及其加工用和饲用各占15%左右。还可利用薯蔓栽培食用菌,成本大大低于棉籽皮,100千克薯蔓(干粉)可收鲜猴头菇80千克以上。   5.加工增值优势 据调查,每100千克鲜薯可制淀粉16-19千克,余下粉渣可酿酒7-8千克,产值可提高2-3倍;每3吨淀粉可制味精1吨,余下的粉渣可酿酒500千克;每9吨薯干可生产赖氨酸1吨,获纯利万元;每3吨薯干可生产酒精1吨;每10吨鲜薯可生产柠檬酸1吨,比鲜薯增值9倍。用鲜薯加工成粗淀粉增值0.5-1倍,加工成一般粉条,增值1-1.5倍;加工成粉皮增值2-3倍;加工成薯脯,增值3-5倍。1亩高淀粉甘薯2500千克可加工成精白粉条500千克,亩产值2000元以上,还可养猪2-3头。   6.出口优势 我省甘薯栽培面积大,产量高,成本低,出口潜力很大。日本、韩国和东欧发达国家,因甘薯生产机械化栽培程度差,大量需用人工,造成成本增加,迫使甘薯种植面积压缩90%,薯业产品主要靠进口。据1999年国际淀粉工业韩国会议资料报道,韩国生产1吨甘薯淀粉成本费折人民币7000元,为进口价格的近2倍。而我国甘薯淀粉出口美国价600美元、出口韩国500-550美元。价折人民币4000元以上。粉条出口韩国800美元以上,仅为韩国生产成本的一半,价格比较优势很大。其它还有优质鲜薯、熟薯干、冷冻蒸熟甘薯块、薯脯和甘薯茎尖也是主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甘薯产品。   二、甘薯“三粉”加工是一项富民工程   甘薯“三粉”加工是指淀粉、粉条、粉皮加工。近年来,全国各大薯区已把“三粉”加工列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日程,“三粉”加工已成为引导农民奔小康的富民工程。我国淀粉工业发展很快,2000年全国淀粉年产量约430万吨,其中甘薯淀粉约20万吨(精制淀粉),人均仅0.15千克,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人均需2千克左右),年缺口200万吨精制甘薯淀粉。国内“三粉”市场需求量很大,特别是西北、西南各省(区),粉条价格比我省高出近1倍,新疆粉条每公斤6-7元,西藏拉萨价8元/公斤左右。而我省一般粉条售价仅3.6-4.0元/公斤。近几年我省每年加工鲜薯300万吨,共加工成粗淀粉50万吨,进一步加工成粉丝(条)约35万吨,产品远销全国西北、西南、两湖各省。我省已涌现出一批“三粉”加工产业化先进县、乡及专业村、专业户。如我省的禹州市、社旗县、汝阳县鲜薯加工比例达70-80%“三粉”专业乡有禹州市的古城、朱阁、郭连乡,社旗县的苗店、郝砦乡,邓州市的夏集乡、郸城的汲土冢 镇、汝阳县的大安乡、伊川县的鸦岭乡、唐河的王集等乡镇。粉条专业村有汝阳的罗凹村、禹州市的桐树张村、社旗县的石塔寺村、郑州郊区占马屯、贾砦、柴郭村。我省“三粉”加工效益好、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民办企业如:郑州市十八里河乡战马屯村的“商都粉皮厂”,粉皮机常年开机4条生产线,1995-1996年年纯利润100万元以上。该厂固定资产发展到500万元以上。此外,国营甘薯“三粉”企业如郸城天豫淀粉制品经贸公司年产1万吨精制淀粉、精制粉丝6000吨、粉皮1000吨,年出口量占60%以上,这一个龙头企业,年消耗约2-3万亩的甘薯,鲜薯量约6万吨,可带动1万户薯农致富   三、甘薯“三粉”生产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一些地区领导片面认为粉条加工对地方财政收入好处不大,不愿立项和增加投入,对农户缺乏组织引导和服务工作,缺少统一规划,形不成生产与加工规模和市场。第二是资金短缺。由于资金不到位,基本设施如水、电、路等不配套,限制了“三粉”发展。和新设备的引入。第三是科技问题。加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数地方仍采用旧式的单纯粉碎机(挠丝机),人工过罗,淀粉易氧化褐变。粉条加工仍用人工和面,人工打瓢,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第四是产品质量差。产品档次低,淀粉白度不足72,不净化,含沙量高、杂质多,粉条筋力差,易断条。不按国标,随意增加化工添加剂,尤其有害物质SO2严重超标,技术操作不规范,产品达不到国家标准。第五是品种单一,缺乏包装。我省粉条多为“大路货”,多数无包装,裸露装运容易污染,也给销售、食用带来诸多不便。更缺少、营养型、保健型、精制高档型的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内超级市场。质量差价格低、效益不高。第六是综合利用不够。废液废渣没有得到综合利用,甚至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第七是精深加工太差。发达国家,粗淀粉占总淀粉比例不到38%,而我国年产甘薯淀粉200万吨中,精制淀粉仅有20万吨,再将淀粉加工成变性淀粉及其它化工、医药产品的比例则更小。   四、发展甘薯“三粉”生产的建议   1.以原料为基础,建立无公害优质甘薯“三粉”原料生产基地。 首先严格挑选产地并选用适宜当地生态条件、淀粉含量高、淀粉产量比徐薯18增产的脱毒高淀粉甘薯品种。在无根腐病春薯区选用商0110-3(高淀粉、抗糖化)、豫薯7号(国审品种,淀粉率22-24%)、平薯3号(抗糖化、淀粉含量高达22.6%)和梅营1号(高淀粉品种、淀粉率24-26%);在多病(根腐病、茎线虫病)混生区,选用多抗型高淀粉品种,如商薯19(国家鉴定品种,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济薯15号(国审品种,淀粉率比徐薯18高2个百分点,国家区淀粉产量居首,抗多种病)以及国审、多抗、淀粉加工型品种豫薯13号和豫薯12号;在重根腐病且无茎线虫病地区选用脱毒徐薯18和豫薯8号、冀薯98等。生产基地要选择无污染源,环境条件达到国家无公害生产环境条件。并实行无公害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范,严禁使用巨毒或高残留农药,提倡生物防治。不用硝态氮化肥,使用腐熟有机肥、有机生物复合肥,使淀粉亩产达到500-700公斤。   2.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三粉”产品科技含量,建立甘薯“三粉”加工基地,培养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方式。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引进国内先进的甘薯“三粉”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质量和档次。实现产品标准化、优质化、营养保健化、方便快餐化、安全卫生化、系列化。只有高质量,才能获得高效益。采取公司带动型(公司+农户)或基地带动型(基地+农户)或专业大户带动型(加工大户+农户)不同产业化经营方式。培养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进行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生产精制淀粉、精制粉条(丝)或精制粉皮、方便粉丝等。基地农户以生产高淀粉甘薯和粗淀粉加工为主。   (1)淀粉生产   农户加工粗淀粉 ,可选用磨浆分离一体化的小型6SF-400、GD-Y-1500型、6SF-20型,每小时加工鲜薯0.7-1t,配动力4.5-7.5千瓦,农户小型淀粉厂可选用1800A型洗薯机,配动力3KW;多功能兼磨薯干与豆类可选推进细磨磨浆机(国家专利)每小时加工鲜薯1.2吨、薯干300公斤,比石磨省电一半,而产量提高一倍,配动力7.5KW,每台不带机3700元),配多次分离的F-210型三层过滤机(配动力4KW,不带电机2400圆)。   专业淀粉厂 选用分别加工鲜薯1.5T、3T、5T中型淀粉成套设备(包括清洗机、锉磨机或粉碎机、园筒浆渣分离机、旋流除沙器),加上“酸浆法”除掉蛋白、增加白度,生产出精白纯正的甘薯淀粉。公司企业可选用日产5t、10t、20t等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即土洋结合成套、中型淀粉设备(包括清洗机、输送机、粉碎机或锉磨、桨渣分离机、除沙除杂的旋流器、缩水与除蛋白的多组旋流器或碟片分离机、真空过滤自动脱水机和气流烘干机等).日产5或10吨淀粉带烘干全套设备投资:全机械化的每套分别为34.73和44.95万圆、土洋结合型全套分别为18.46和25.46万圆。   净化淀粉选国家专利FXJ-4型风选净化淀粉设备(日产10吨,动力30千瓦,厂房60m2,机械投资16万元)。可直接将粗淀粉经粉碎、一分离净化,除蛋白、除沙、除杂,不用水、不需水源、热源直接加工成精制淀粉。该机优点:减少了水选繁多步骤、省工,无废水排放、节能、省地、省费用,净化每公斤淀粉成本费1角。   (2)粉条(丝)生产 专业粉条厂 选用国家专利(ZL03 2 45719.7)模拟人工揉糊活糊机或真空和面机、和面机、漏粉机、冷冻机、烘干机等生产出精白、纯正、晶莹透明、韧性强的精白粉丝。有条件的可建冷库,3吨级库容150m3,高3.4m。配动力37kw,造价8-13万元(不含土建),1.0-1.5吨级,配动力13kw,造价3-5万元。有条件的粉条厂还可选房式粉条烘干机(日产3-5吨烘干房占地30m2,全套7万元,烘干房加供热设施占地不足100m2可代替3-4亩地的晒场)将大大节省土地,且省工、卫生,不受气象条件影响,突现周年生产。   农户生产粉条也可选用120型或GD-FT-100型挤出式粉条机,时生产量100公斤,配动力7.5千瓦,不带电机2500-3000元,农户专业粉条厂可选用150型多功能挤出式粉条机(时产150公斤,配动力10kw)。   (3)方便粉丝与大型全机械粉丝生产企业 可选用微电脑控制的无粘连粉丝、粉条、米线、金丝面(直条、碗装波纹)全自动生产线(专利号:ZL。94218571.4),和粉 -成型-老化-冷冻-二次老化-(方便粉丝自动制碗装粉)-烘干(直条粉丝-抛光-剪切)为成品。日产6吨全不锈钢设备投资145万元,或选KSI型即食红薯粉丝生产线或水晶粉丝生产线。   (4)机制粉皮生产 可选用国家专利6FP45型或2FP-IT型全封闭全自动(从淀粉乳进机,直至出干粉皮)粉皮机(每条生产线8.6万或6.5万元),日产1吨级生产线3人操作,装机容量5.5kw,每小时耗煤18千克,生产出干净、卫生,厚薄、宽度可控,口感、外观好的优质产品,达到了国家标准。资金不足的粉皮生产专业厂可选择高产低耗GD-FP-100新型粉皮机(国家专利),时产75-120公斤,日产2吨,配动力0.55千瓦单相电,耗煤3-5公斤/小时,一机多用(生产粉皮或粉丝),纯甘薯粉皮耐煮性强。不带烘干、半机械化,1.8万元/套。   3.以诚信为本,建立甘薯加工产品现代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   加强购销市场体系,并培养一支专业销售队伍和农民销售队伍。组建专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质检组织及批发市场。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和质量标准,做到用户至上,保证质量,诚信服务。如禹州、社旗、郸城、邓州、伊川等县建立了以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以销售网点为骨架、农民购销队伍为纽带,外地销售网络为窗口的市场体系。同时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互连网,增加信息发布量和接收量,抓住市场机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薯业产品的品牌效应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加速甘薯产业进程。   (建立“三粉”加工基地、考察“三粉”生产现场、加工设备,以及建立无公害甘薯生产基地,引进各类脱毒甘薯名优品种与配套技术咨询。联系电话:0371-65722349 小灵通66110346 E-mail :xiao-lizhen@163.com)   作者肖利贞简历: 肖利贞,男,研究员,曾任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任,兼职中国作物学会第二届甘薯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1994年荣获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工作者,1995年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主要业绩:从事甘薯育种栽培研究36年来,先后主持过省甘薯高产栽培协作研究、甘薯需水规律研究、甘薯亲本筛选与创造子专题研究、国家“八五”甘薯育种攻关“甘薯新品种选育”子专题研究及“九五”省科普项目:“甘薯高淀粉品种利用及三粉加工产业化开发”等项研究。在甘薯栽培研究中,科学地确定了甘薯高产栽培的群体长相指标、土壤水分生理指标与营养生理指标,以及甘薯需水规律,其中“甘薯品种耐旱性鉴定研究”已被《植物抗性生理研究》录用。“甘薯需水量与产量相关性研究”结果已被收入《中国甘薯栽培学》。先后参于主持选育出:国审高产早熟型“GS豫薯6号”、国审高淀粉型“豫薯7号”,多抗高产型“豫薯9号”、国审耐旱多抗淀粉用型“豫薯13号”等品种。1980年以来,共获省科技进步(星火)奖12项,其中“高产早熟多抗甘薯新品种GS豫薯6号的选育”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编写了《甘薯高产高效专家谈》、《薯类淀粉制品实用加工技术》,参于编写了《甘薯脱毒及高产高效技术》、《甘薯加工与保鲜》、《红薯》、《红薯生产技术问答》等6部著作。在中外学术交流会议上与国家期刊上发表了“土壤水分对甘薯生理生态的影响”、“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河南省甘薯生产、加工利用现状与建议”等论文20余篇。还为农民脱贫致富,长期深入农村基地,参加甘薯科技扶贫工作、甘薯优良品种利用及其无公害生产技术与甘薯淀粉、粉条、粉皮等加工技术咨询,并帮助甘薯集中乡、村建立甘薯良种、原料生产与加工基地,筹办龙头企业,以及科技信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