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工业污染农业频敲警钟
  作者:刘砺平 王永霞 廖元锦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环境污染又出现一个令人忧虑的新动向: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污染逐渐侵入农村地区,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工业排污→河流污染→农田毁坏→百姓返贫→社会增负。近日,山西省霍州市王庄村就发生了一起工业排污致使数百亩农田被毁的事件。   工业污水殃及农田,青苗被毁百姓断粮   时下,正是山西冬小麦返青的季节,可霍州市退沙街道办事处王庄村的500余亩麦田还是一片荒野。2004年11月份,该村用汾河水完成了最后一次灌溉,但让400余户村民欲哭无泪的是,这次灌溉竟使530亩良田面临绝收。据悉,从2004年11月11日到22日浇的530亩小麦已全部死亡。绝收农田涉及全村426户1700口人。村民介绍说,小麦一直是他们的口粮和经济来源,本来再过两个多月就到了收割季节,可是他们的麦地里却是光秃秃一片,甚至连一根草也长不出来,他们每天站在这里心急如焚。   霍州市地处山西东南部,黄河两大支流之一的汾河从这个县级市中部纵贯而过。王庄村位于霍州市最北端的汾河东岸,与晋中市灵石县相邻接壤,这里的村民长期靠泵抽汾河水浇灌。据村民介绍,汾河上游的煤矿、电厂、焦化厂等企业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对汾河的污染也已很久,但以前从未出现冬浇小麦成片死亡的情况。   从王庄提水站俯看汾河,上游流下来的河水漆黑一片,大片大片的油污在河面上打转。村民们说,汾河上游的介休、灵石等地沿河建了很多高污染企业,汾河成了它们最便捷的排污通道,下游的老百姓可遭了殃。一位村民忧伤地说:“我们农民勤劳耕作,天天盼望丰收,不想盼来了绝收。”   村民樊志强说,不种麦子的土地也该长野草了,可这个地现在连草都不长。70多岁的朱丙申把土壤拿回家自己做试验,种上豆子,结果豆子都烂了,更别说出芽了。心怀侥幸的村民们在灾地和返青麦田里各种了三组豆类,试验能否在灾地种豆子挽回损失。村民朱耀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等结果,看看地还能不能种,该种些什么东西,我们去年一年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今年的口粮都成了问题,我们生活该怎么办?”村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王庄村村委会主任樊维新告诉记者,村民们赖以糊口的水浇地只有620亩,其中530亩被毁掉了。而更多的村民则担心:这500多亩耕地今后还能不能种粮食?   目前,当地环保部门已介入调查。霍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李建军告诉记者,造成小麦死亡的原因与汾河水被污染有关,但汾河上游沿河污染企业涉及太原市、晋中市等另外几个地级市,霍州环保部门调查取证很困难。另外,现在距冬浇已经有4个多月了,当时的水样已无法获得,环保局已经提取被毁损土壤的样本到权威部门进行化验分析,但分析结果还没有出来,目前还不能确定该由谁来承担有关责任。   农业生态环境遭巨大冲击   有数据显示,近20年间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11.91亿元,占同期GDP的18.32%。工业发展污染农业用水的现象在山西省特别突出。汾河是山西省境内最长的河,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流经地区的经济总量占这个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由于近年来地下水过度开采以及沿河工厂企业的污染,“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已成为上一辈人记忆中的往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山西的一些主要河流已经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黄河重要支流之一的涑水河污染情况极为严重,干涸的河道现在已经变成了企业的排污河道。有资料显示,中国黄河流域的河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有分析人士指出:“农业污染与生态破坏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降低了经济发展质量。如果计算环境损失,山西省每年新增GDP基本上都被抵消了。”   据水利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70%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被污染水体又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因污水灌溉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浇地,致使200亩玉米及杨树死亡。近年来,山西临猗县牛杜村村民因水环境被污染,年龄在40至60岁的村民中,患脑血栓、瘫痪和癌症的人数逐年增加。村民在一张控诉状中说,由于水源被污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还有患“怪病”者28人。   可以说,农业生态环境因工业污染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治理水污染刻不容缓。   警惕中部“污染崛起”   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也加大了对重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有专家指出,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农业的矛盾,避免掉入“先污染后治理”的陷阱。   山西省省长张宝顺在谈到该省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山西要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据悉,山西已全面实行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设备和产品的淘汰制度;将继续整顿焦炭行业,强化环保设施建设;对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良好的地区实施积极性保护。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多年来环境污染造成的历史欠账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填平,而且个别地方土法炼焦死灰复燃,工厂与环保部门玩“排污游击战”的现象经常发生,山西省多数河流中流淌的仍然是灰褐色的污水,环境治理与补偿任重道远。   有关专家指出,环境问题是工业化时期的共性问题,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攻坚阶段,对能源消耗高和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业的需求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已成为我国中部一些省份的发展方向,工业污染农业的警钟更应在中部地区的能源大省敲响。避免工业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半月谈内部版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