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获得成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5年5月1日讯 经过10年潜心研究、实践所取的科技部重大科技成果--"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取得重大成果,这将给我国广大的盐碱地区人民带来"福音"。同时,筹建多年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前在东海水产研究所正式揭牌并举办了"全国盐碱地开发技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水产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农科院、上海市西部开发合作项目管理中心的有关专家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省区分管农业、海洋、渔业、科技等部门的主管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和研讨会。   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负责人王慧向记者介绍说,我国从沿海到中西部广大地区均有着丰富的咸水水域和低洼盐碱地。其中盐碱地(水)有300多万公顷。地表盐碱水与海洋中的苦咸水有着本质的区别:地表水型多样,化学组成复杂,除高pH值、高碱度外,有些水离子之间比例严重失调,有些水离子含量严重缺失等等,致使大部分低洼盐碱水域成为鱼虾不生、蛤蟆难活、五谷难长的"千古荒水"和"兔子不拉屎"的盐硝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从开发盐碱地渔业角度出发,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河北省沧州市水产和科技部门的支持下,以黄骅、海兴等县市的低洼盐碱地和窑坑(历史上烧砖留下大大小小的土坑)碱水为研发基地,研发出"一条龙"的盐碱地水质改良调控、盐碱地水产养殖和盐碱水质开发应用等系列核心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让"千古荒水"史无前例地游出了鲟鱼、对虾和梭子蟹,让本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水产品在盐碱地废水中"安家落户",成功地解决了盐碱地水质"改良难"和规模化水产养殖"难上加难"的瓶颈问题,开创了我国盐碱地水产养殖的先河。现在,经过几年的初步推广试验,针对不同地区的盐碱水,这"一条龙"的盐碱地、盐碱水渔业技术开发工程,亦已在陕西、甘肃等沿黄(河)盐碱地区取得了初步成效,显示了这项工程技术在我国盐碱地的综合改造、改良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测算,我国约有300多万公顷的低洼盐碱地,如能利用试验示范区的成功技术,先带动10%开发水产养殖,那开发面积即有30万公项的水面。若每公顷水面按沧州地区的平均经济效益12000元计,则每年可新增产值36亿元以上。不仅可以为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开辟道路,而且还可以为调整当地的农业结构、拓宽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闯出生财之路。同时还可以改善盐碱地区恶劣的生产、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渔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开发我国盐碱地区的渔业经济,无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的角度,都意义重大。